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對農業能源效率產生巨大影響。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基礎,農村經濟發展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根本目標。隨著新時期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壯大,以及新農村城鄉經濟的建設與發展,經濟結構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優化與提升,但一些地區農業能源效率利用水平較低的現象,將對我國未來整體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在對能源效率影響的理論分析基礎上,結合其所帶來的影響,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設與策略,以期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實現我國農村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經濟結構變動對能源效率的影響與分析
1、能源效率概念分析
能源服務產出與投入之間的比值稱為能源效率,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經濟結構變動可通過能源的消耗實現社會的穩定發展。一般情況下能源效率測度包括能源宏觀效率與實物效率。目前,在能源投入結構不出現變動的情況下,陜西省的能力效率水平較低,并且能源消費主要以煤炭多功為主,煤炭使用過程中能耗較高,容易造成環境污染。
2、影響能源效率的經濟結構分析
我國是一個能源生產大國,據資料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煤炭能源生產總量較建國初期增長127倍之多,而同時,我國又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目前,我國能源每年使用總量將占全球能源總量的50%左右,基于此,相關部門應加大農村能源效率,改善農村經濟結構。
工業結構。陜西省工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且主要以一些能源依賴性較高的高能耗產業為主,比如建材、化工與石油等。但是這些工業型支柱產業,普遍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特性,在發展過程中容易造成極大的能源消耗。
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升級對能源效率貢獻應以勞動和資本要素生產率為基礎,其中,能源效率的提高來自產業結構的良性變化,而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降低將抑制能源效率,使能源效率降低,加大節能減耗難度,而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的上升對能源效率提高正具有正向效應,基于此,應提高清潔能源的消費比重,促進能源效率的改善。
能源價格。陜西省能源豐富,尤其是陜北地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富集地區,但由于這些地區的能源多為一次性能源消耗,能源消耗高,影響能源價格,目前,影響能源價格的因素主要有:
產權結構。產權結構的不同會對生產資源產生影響,再加上一些企業生產效率不高,資源優化配置不合理,影響能源價格。
對外開放度。由于陜西省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地區,人們思想較為保守,對外開放程度較低,但在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利好政策的帶動下,陜西省的對外開放度將逐漸得到提高,能源消耗也會不斷提升。
制約農村經濟結構的幾種現象
1、農業產業結構不平衡,城鄉產業分工不平衡
雖然農村經濟結構在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村經濟也得到較大發展,但有些地區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仍分散、粗放,小農意識明顯,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落后,農業生產內部結構仍以糧食種植為主,集中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模式受到制約,城鄉產業分工不協調。
2、農村資源浪費,拖慢農村經濟結構
資源結構和資源內部結構之間又存在著嚴重的失衡,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充分,導致一些中低產田、綠化荒地無法深度開發與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無法進行有效配置,勞動力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林業資源等資源浪費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與提升,拖慢了農村經濟結構的進程。
3、農業能源效率低,增加農業勞動成本
陜西省農村經濟結構主要以陜北地區的玉米等、關中地區的小麥、陜南地區的水稻等作物為主,并且存在較大的差異,隨著新時期下“振興鄉村戰略”的有效實踐,陜西省農業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出現很多新的農業結構,實現了農村地區農民經濟收入多元化,使多項農業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進而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并能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產品。
農村經濟結構優化策略
1、種植業結構優化策略
種植結構優化是陜西省各地農村地區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保證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因此,各相關部門要時刻關注農村地區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為產量,強化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促進農村地區種植產業的多元化發展,與各企業、農村合作社、大專院校合作,拓寬農業生產、銷售鏈條,實現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
發展經濟作物。不斷增加油菜、陜北的油葵等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實現農村地區食用油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建立現代化物流網絡平臺,密切與外界互通互聯,滿足市場機制下各地對經濟作物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作物的交易水平。
挖掘園藝作物的價值。合理配置蘋果、大棗等園藝作物的種植面積,以果實色澤、風味和營養成分等性狀優勢為關鍵目標點,開展果實品質的基礎研究,提供品質改良的技術支持,培育適合不同市場需求的品種,使作物品質成為影響園藝作物的價值關鍵調控因子,綜合應用各種手段,優化種植產業結構。
2、農林牧漁結構優化策略
近年來,農耕土地的不斷減少與森林覆蓋率、飼草用地、園地面積不斷增加形成鮮明對比,這種現象使當地水域的開發與利用受到嚴重威脅,為此,各地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提升農林牧漁結構優化,實現物聯網轉型,從而強化陜西農業經濟地位,實現農林牧漁的穩定發展。
3、落實相關配套措施
穩定基本農田面積,穩定的糧食與經濟作物產量,保證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道路與用電的完善性,提高小城鎮的建設水平,提升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的轉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總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對農業能源效率產生巨大影響,陜西省農村經濟調整過程中,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認識到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合理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優化種植業、農林牧漁結構,提升農業能源的綜合利用率,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和農業能源利用率,實現農村經濟結構可持續發展。
轉載請注明:河南省富通新能源秸稈綜合利用
www.jiankongp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