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政部關于提前下達2020年農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預算的通知》(財農〔2019〕108號)精神和自治區農牧廳推動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10大行動計劃的具體要求,為推動我區秸稈綜合利用項目順利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設思路
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圍繞自治區推動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10大行動計劃,堅持因地制宜、農用優先、就地就近、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技支撐的原則,以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兼顧水稻等其他作物秸稈,以飼料化、肥料化、
秸稈壓塊機壓制燃料成型化利用為主要方向,以提高利用率為目標,全面推進秸稈轉化利用,完善扶持政策,拓寬利用渠道,創新工作方法,健全政府、企業與農牧民三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秸稈壓塊機等秸稈固化生物質成型機設備壓制的不同種類的塊狀顆粒燃料如下所示:


二、基本原則
農用優先、多元利用。堅持秸稈綜合利用與農牧業生產、農牧民生活相結合,優先滿足畜牧業、種植業、清潔取暖等發展需求,重點抓好秸稈飼料化、燃料化和粉碎深翻還田、覆蓋還田等肥料化利用,合理引導秸稈基料化、原料化等利用,科學確定秸稈轉化利用的方法和途徑,積極開展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的研發和示范推廣,推動秸稈利用多元化、規模化循環發展。
科技推動、試點先行。加強科技攻關,著力解決玉米秸稈轉化利用焦點、難點問題,提高綜合利用關鍵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積極打造一批秸稈綜合利用重點旗縣,扶持一批重點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建設一批示范工程,加快推進秸稈產業化發展。
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優先支持秸稈資源量較大、轉化利用途徑較廣的地區,全域全面整體推進,發揮項目建設的引導、輻射、帶動作用,穩步提高區域秸稈綜合利用率。
市場運作、政府扶持。積極探索社會化服務,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建立適應市場需求,以龍頭企業為骨干,以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農牧民廣泛參與的秸稈收儲運用體系,暢通秸稈從田間到企業的輸送渠道。充分發揮農牧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和企業的主體作用,通過政府引導扶持,調動全社會參與積極性,探索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出臺一批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的地方政策,推動秸稈綜合利用持續、健康發展。
三、實施地點
在秸稈資源量較大的6個盟市篩選12個重點旗縣開展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以自治區玉米主產旗縣(區)為主,兼顧水稻主產區,要求秸稈資源豐富,轉化利用思路清晰,主要利用途徑通暢,參與轉化利用新型經營主體發育良好,綜合利用技術相對成熟。需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項目區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實施項目意愿較高,已制定秸稈綜合利用相關規劃,出臺了配套優惠政策等,能夠與相關項目統籌實施,建立健全了成熟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
(二)符合自治區推動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10大行動計劃的具體要求。
(三)向“一湖兩海”周邊地區及扶貧重點地區傾斜。
(四)以旗縣(區)為單位統籌規劃,整體推進。
四、建設目標
通過項目建設,加快推動形成布局合理、產業鏈條完整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建立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產業技術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著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牧民參與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
項目旗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基本杜絕露天焚燒現象。同時應積極探索形成涵蓋地方政策支持、工作措施、技術措施于一體的,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模式1~2套,培養社會化服務組織2~3個。
五、建設內容
(一)推廣秸稈飼料化利用。結合肉牛、奶牛、肉羊產業發展,大力推廣秸稈青貯、微貯、微生物發酵及揉絲技術。鼓勵飼料生產加工企業、專門化草業生產企業、規模養殖場與農牧戶、家庭農牧場、合作社開展訂單收購。支持秸稈飼料化企業購置秸稈收割機、
秸稈粉碎機和秸稈打包機械等。扶持新建規模養殖場購置與養殖規模相匹配的秸稈青貯、微貯和揉絲等處理設備。
(二)優化秸稈肥料化利用。統籌秸稈還田、離田結構布局,針對農作物品種和耕作模式,優化秸稈機械化還田、離田技術路線,提升秸稈機械化還田、離田適用機械裝備能力,開展秸稈機械化粉碎深翻還田作業,推進農機裝備、農業技術在秸稈還田、離田中的集成應用。同時大力推廣應用秸稈過腹還田和以秸稈為原料的商品有機肥等肥料化利用方式,探索秸稈堆漚還田的補貼形式,推動秸稈肥料化利用轉型升級。
(三)探索秸稈燃料化利用。推廣秸稈生物燃氣清潔能源利用工程,探索燃料化利用補貼形式,做到終端產品全量利用。鼓勵有條件地區結合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改善項目,以村組為單位實施秸稈制氣集中供氣工程。鼓勵鎮、村、組就地、就近建設
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生產線生產點,推廣應用符合環保標準的秸稈成型燃料爐具或鍋爐,解決北方清潔生產、生活供熱、取暖等問題。
(四)推進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堅持規劃先行,按照合理半徑規劃建設規范的秸稈收儲點,形成旗縣有龍頭企業,鄉鎮有標準化收儲中心,村有固定秸稈收儲點的收儲運體系,實現秸稈收儲運銷網絡鄉鎮全覆蓋。鼓勵社會力量和企業資本投入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探索建立秸稈收儲點建設列入村集體財產、企業租用支付費用、收儲利潤村民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參與收儲點運營管理,確保秸稈收儲點建設“依法建設、持續利用、一次建成、長久獲益”。
(五)繼續完善和填報秸稈資源臺賬。在2018年度秸稈資源臺賬建設基礎上,繼續做好2019年度秸稈資源臺賬建設。各地要高度重視秸稈資源臺賬建設,安排專業人員逐級開展數據填報工作,按照分級審核負責制的原則,確定本地的秸稈產生量、還田量、離田利用量等數據,確保數據真實、可靠,切實搭建起國家、省、市、縣四級秸稈資源數據平臺。各地要在2020年4月30日前完成本地秸稈資源臺賬填報工作。
六、資金分配
各盟市要盡快研究確定項目重點旗縣,項目旗縣秸稈可收集資源量原則上不低于100萬噸。
中央財政資金主要用于秸稈粉碎、收集、打捆、運輸、加工固化、利用以及生物質節能爐具等機具的購置補貼,秸稈還田作業的少量補貼和秸稈儲存設施建設補貼等,已列入農機補貼的機械設備不再進行補貼。不得用于購置大型動力機械如大馬力拖拉機,單一建設主體中央財政補貼資金不得超過100萬元。各地可根據實際需要探索新的可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的補貼形式或機制。農牧部門要積極與財政部門溝通,嚴格按照中央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向、補貼標準執行,不得擅自改變資金用途。要與財政部門聯合開展項目督查,中央財政資金的撥付要與項目建設進度協調一致,項目建設期截止,建設質量達標,中央財政資金必須全部撥付到位。對資金用途不符合要求、撥付不到位的旗縣,將減少或暫停安排同類項目。要做細、做實資金臺賬,項目實施結束,各旗縣將項目審計報告由盟市匯總后上報自治區農牧廳
轉載請注明:河南省富通新能源秸稈壓塊機
www.jiankongp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