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市養豬生產者能認識到仔豬適時斷奶、合理的營養供應和科學的生產管理在整個養豬生產中的重要性,并逐漸接受各種配合飼料和新技術,促進了仔豬生產的發展。但是,還存在不少問題,制約著養豬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1、仔豬生產存在的突出問題
1.1新技術未得到充分應用 如:仔豬飼料膨化技術、豬的理想蛋白模式和早期斷奶技術等,相當部分的生產者還沒有充分認識和掌握,沒有廣泛應用普及。
1.2養殖環境備件差 仔豬生長的快慢取決于品種、營養和環境三大因素。我市相當部分生產者忽視環境因素對仔豬生產的影響,仔豬的生活環境(衛生、溫度、濕度、通風)不盡理想,當氣溫低時沒有采取防寒保溫措施,梅雨季節沒有解決舍內陰暗潮濕問題,常常導致仔豬消化道、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1.3 生產模式參差不齊養殖規模差異很大,既有萬頭以上的集約化養殖,又有一家一戶的個體養殖;既有設備齊全的現代化生產,又有因陋就簡的傳統養殖;飼料更是千差萬別。這就造成科學養殖模式難以推廣,先進的養殖技術難以普及。
三門峽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的
顆粒機、飼料
制粒機是養殖戶們不錯的選擇。
1.4飼料配伍不合理在飼料配合方面,僅注重飼料粗蛋白質含量,而忽視其它營養成分;對飼料原料特性沒有準確把握,盲目使用某些原料;日糧營養水平不平衡,特別是能量和氨基酸比例不合理等。
1.5飼料加工技術不過關 大多數養殖場只關心飼料配方組成,而忽視加工技術對飼料營養價值的影響。
1.6 防疫制度不完善部分小型養殖企業,特別是散養戶消毒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仔豬疾病得不到及時治療。
2、提高仔豬生產水平的措施
2.1科學配制日糧
仔豬在出生后的頭幾周,其消化、代謝、免疫系統等方面都發生很大變化,配制適合仔豬消化生理的飼糧,是克服早期斷奶綜合癥的最有效方法,選擇優質飼料原料也是基本條件之一。
2.1.1谷物原料 仔豬的谷物飼料主要有玉米、次粉、小麥麩等。玉米消化能雖然優于其它谷物原料,但是蛋白質、賴氨酸、色氨酸含量低。谷物的主要成分為碳水化合物,幼齡仔豬其盲腸和結腸中的微生物能對沒有被消化的殘余飼料進行發酵,如果日糧中的碳水化合物過剩而不被消化,腸道中微生物的加劇發酵,將會導致仔豬腹瀉、脫水,并產生營養缺乏癥。可見,在配制仔豬日糧時,考慮仔豬對碳水化合物是否適量至關重要。
玉米含水量和貯存期是影響玉米品質的主要因素,必須注意其含水量和貯存期。設計配方時應扣除玉米的含水量,飼料配方可達到營養標準;若玉米貯存期過長,霉菌污染的可能性大,易引起霉菌中毒。
2.1.2蛋白質原料植物性蛋白質原料通常含有多種抗營養因子。因此,配制仔豬飼糧時,應盡可能采用魚粉、血漿蛋白粉、血球蛋白等動物性蛋白質原料,減少大豆餅(粕)等植物性蛋白質原料的用量,確保仔豬對蛋白質的吸收與利用。
2.1.3脂肪和油脂 由于早期斷奶仔豬的采食量有限,宜供給優質高能量日糧,最好是添加脂肪或油脂。各種油脂消化率以椰子油最高,豆油和玉米油次之,豬油和牛油最差。大豆磷脂,主要成分為卵磷脂,可部分或全部代替油脂,在仔豬飼料中有一定的應用前景。
2.1.4膨化大豆近年來,膨化大豆以適口性好、消化率高、抗原物質和抗營養因子含量低等優點,被應用于早期斷奶仔豬日糧。大豆經膨化后其化學組成發生改變:水分降低40-60%,粗纖維含量減少30-50%,淀粉糊化度達40-50%。膨化后由于其結構的改變從而增加了對消化酶的敏感性,增加能量利用率;同時膨化還可破壞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大豆球蛋白、B-聚球蛋白兩種抗原物質,從而能減少仔豬腹瀉的發生,提高了仔豬生長率。
2.1.5酸化劑 仔豬斷奶后頭兩周,在飼糧中添加酸化劑,能彌補仔豬胃酸不足,促進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抑制病原菌的生長,激活胃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并有助于保持飼糧的新鮮度。
2.1.6抑菌劑 在早期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高劑量的鋅,能減少仔豬腹瀉,提高日增重,改善飼料轉化效率;高銅(250 mg/kg,硫酸銅)日糧對仔豬也有類似效果。
2.1.7酶制劑 仔豬斷奶前后營養源截然不同,所需消化酶譜差異大,斷奶后淀粉酶、胃蛋白酶活性明顯不足,加之斷奶應激對消化酶活性增長的抑制,因此在斷奶仔豬飼糧中加入外源酶制劑可以補充內源酶的不足。
2.1.8益生素 益生素大都是胃腸道內正常菌群,在胃腸道內產生有機酸或其他物質而抑制病原菌的致病能力。在益生素應用過程中,受到使用時間、動物應激程度、動物年齡等多種因素影響,一般在幼齡仔豬以及飼養環境差時使用效果較好。
2.2合理配合飼料
仔豬斷奶后頭兩周采食量往往偏低,在設計飼料配方之前,必須準確分析各種飼料原料的營養成分(如水分、粗蛋白質、鈣、磷等),有條件者還要分析氨基酸、纖維等成分。只有這樣才能使制定的飼料配方與預期的營養水平一致,同時必須考慮:
2.2.1能量仔豬料的能量水平是影響仔豬增重的最重要營養素。如果日糧消化能濃度過低,仔豬攝取到的各種營養成分能滿足不了仔豬的營養需要,將影響仔豬生長。因此,消化能濃度必須和仔豬的預期采食量相吻合。在斷奶后的頭兩周,可在考慮投入與產出的前提下,適當提高日糧的能量水平。
2.2.2蛋白質最大日增重的斷奶仔豬其全植物蛋白質飼糧的粗蛋白質水平為18. 9%,而復合型飼糧為19. 9%。值得注意的是,在降低飼糧粗蛋白質水平時,必須添加合成氨基酸,達到氨基酸平衡,確保飼糧蛋白質能滿足仔豬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
2.2.3理想蛋白模式在配制仔豬飼糧時,必須充分考慮理想蛋白模式,才能確保仔豬生長需要。配制仔豬理想蛋白模式飼糧需考慮的氨基酸,包括:賴氨酸、蛋氨酸十胱氨酸、蘇氨酸等,特殊情況下還要考慮色氨酸和異亮氨酸。
2.3飼料加工工藝
生產者應認識到,不僅營養成分的配比影響飼料的品質,而且加工工藝也會影響各種營養成分的利用效率。
2.3.1粉碎粒度 飼料原料粉碎后表面積增大,更容易同消化酶反應,提高營養物質的消化率。但是,如果粉碎過細,顆粒太小,不僅會增加生產和飼喂過程的粉塵,而且可能會導致仔豬胃潰瘍的發生。仔豬飼料在700微米左右顆粒度時,飼料轉化效率最佳。
2.3.2膨化飼料原料在膨化的高溫、高壓作用下,其物理、化學組成和性質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特別是淀粉的糊化度增加,更容易被酶所作用,使消化利用率大大提高,應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