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收、秋收季節,許多村民群眾會在田間地頭隨意焚燒麥稈、稻草、玉米稈等農作物秸稈。一時間“狼煙”四起,煙霧繚繞,火燒連營,許多小火釀成了大災,燒毀農作物、農業機械,甚至造成人員傷亡。嚴重污染了大氣環境,更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一年兩度的農收防火和秸稈禁燒工作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管理的一個疑難問題,必須轉變思路,因勢利導,緊緊依靠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強協作、多措并舉、全力應對,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秸稈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專業壓制農作物秸稈成型燃料,同時這樣做也可以完美的解決農作物節誒干焚燒問題。
一、隨意焚燒農作物秸稈的危害及后果
1、粗放焚燒,浪費資源
經農業部統計,2010年全國共產出農牧業秸稈約7億噸,經科學利用秸稈還田,相當于500多萬噸尿素、800多萬噸磷肥、800多萬噸鉀肥。堅持秸稈還田可以提高土壤養分含量,促進微生物生長繁殖,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從根本上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大量的農作物秸稈被肆意地付之一炬,造成了巨大的生物資源浪費。
2、污染環境,危害健康
經檢測,焚燒秸稈會產生大量的CO、C02、SO2、氮氧化物和光化學氧化劑等有毒有害氣體,導致大氣中懸浮顆粒物明顯升高,空氣質量下降。2009年11月8日,南京出現最臟天氣,主要原因是句容、常州、揚州等周邊地區及本市郊區農村焚燒秸稈。在此影響下,南京全市污染指數達到319,屬于重度污染級別,而中華門地區的污染指數更是達到500。調查還發現,每年的夏收秋收期間,由于焚燒秸稈而引起的呼吸道、眼科疾病發病率和復發率明顯升高,對中老年和兒童及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影響很大,極大地損害群眾健康。
農作物秸稈可以經過
秸稈壓塊機、
秸稈顆粒機壓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這樣做不僅可以做到農作物秸稈的農作利用,還可以是老百姓的收入增加。
3、視覺污染,影響交通
野外焚燒秸稈形成的大量濃煙使大氣中的粉塵含量猛增,煙霧彌漫,嚴重影響民航、鐵路、公路的正常運營,對交通構成巨大威脅,連續多年都有焚燒秸稈影響航班起降、導致航班延誤、引發交通事故的報道。
4、火災頻發,損失嚴重
焚燒秸稈最直接的后果是火災事故頻發,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以某市為例,據統計,僅2010年5月25日至6月I5只的22天里,就接到因焚燒秸稈引發的火災報警927起,消防隊接警出動753次,出動警力4355人次,出動消防車輛756車次,撲救各類火災679起,搶救財產價值150萬余元;火災共造成1人死亡、7人受傷。經有關部門統計,全國每年因焚燒秸稈引發的事故燒毀農田超過百萬畝,直接財產損失超過一億元。
二、群眾焚燒農作物秸稈的原因與形勢分析
1、秸稈無出路,不燒是包袱
隨著農民收入的逐年增長,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日益改善。以江蘇為例,全省農村居民燃氣使用率達到75%,用煤作燃料的占22%;因此,用秸稈作為生活燃料的農戶實際不到3%。加上養殖業的升級化、規模化,配合飼料的推廣普及,農作物秸稈已經不作為畜牧養殖業的主要飼料來源。一到夏收秋收,大量的秸稈收下來,農民拿回家沒什么用處,市場收購量小、價格低,從田里運
到收購點,費時又費力很不劃算。老百姓最講究實惠,就地燒掉、
一燒了之是最好的出路。
2、重堵輕疏,弊端重重
針對農民群眾隨意焚燒產生的嚴重影響,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鶯視,各級層層主抓、死看死守,“禁燒”力度空前,從表象卜看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燒與禁燒”兩種觀念的碰撞,群眾考慮的只是“省錢、省事、種好地”等現實問題,積極配合、主動不燒、科學處理的鮮有報道。大多數群眾都是被動應付,不給燒只好把秸稈扔到河里、溝渠里;這樣一來,淤塞河道而造成的損失和危害更大。許多地方在嚴管之下還出現了“偷著燒”、“躲著燒”的情況,反彈是必然的。因此,重堵輕疏勢必事倍功半,疏堵結合,才能事半功倍。
3、依法禁燒,舉步維艱
鄉鎮政府不是執法主體,鄉鎮派出所警力不足,各級成立的檢查組、督導組、巡查組,面對廣袤的農收現場不可能面面俱到。另外,老百姓都有“法不責眾”思想,在自家地里燒自家的秸稈,燒了也就燒了,“逮”到也不承認。管的太嚴又容易造成群眾的抵觸情緒,太松更不行,依法治理的措施很難落實,基層干部只能被動管控,疲于應付。
4、秸稈還田費用高,后續處理無支持
經了解,秸稈高粉碎還田每畝增加成本大約50元,而一畝地正常的機收成本也只有100多元,客觀上影響了農民機械還田的積極性。目前,由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秸稈發電、秸稈編織、秸稈栽培、秸稈沼氣等項目,在一些地區陸續出現。然而,這些產業的需求量、收購價、政府扶持力度都還顯得不夠,農民群眾的積極性還不高。深加工處理,對于一家一戶來說缺少簡單實用的技術和設備條件。因此,“禁燒”不得、棄之不能、叉無可用之地,秸稈成了農民心中的一塊“心病”。
三、推進秸稈禁燒、實施綜合利用的對策和措施
l、思想重視,更新觀念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一轉天地寬”。秸稈是可再生資源,而不是“禍首”;秸稈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給秸稈以出路,讓秸稈回歸資源本質才是避免秸稈”被”焚燒的根本出路。各級政府應該把年復一年的秸稈禁燒專項治理轉變為秸稈綜合利用系統工程,扶持農戶和以秸稈為原料的企業,建立秸稈收儲體系,延伸秸稈產業鏈,增加就業機會,把秸稈禁燒這項費時費力費錢不討好、各方都受損的事轉變為農民增收、企業賺錢、各方都有利的好事。
2、關口前移,源頭管控
政府有關部門要搞好配套的針對性服務:l、加大扶持力度。農戶按要求留茬并把秸稈送到附近收草站的,政府要落實專項補貼,給予農戶一定的經濟補助,使農民覺得收集秸稈有利可圖,也自然就“不愿燒、不想燒”。2、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發展秸稈綜合利用服務組織,在鄉鎮、村建立收草經紀人和農機經紀人隊伍,兩種經紀人也可合二為一,組織經紀人與農戶簽訂收割協議,明確秸稈歸屬等;組織經紀人與收草站、秸稈電廠簽訂收草協議,明確秸稈收購價格等,使收草經紀人放心大膽的與農戶簽訂收割協議。3、合理規劃布局。縣區政府要主動與秸稈用戶企業協商,合理布局秸稈收儲網點,以就近方便農民送草、經紀人收草、轉運。
3、依法治理,疏堵結合
在給秸稈尋找出路的同時,政府要加大禁燒力度。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疏,疏有出路;—手抓堵,堵要到位。(1)嚴格按照法律法規所賦予的職責和義務,在政府統一領導下,農業、農機、經貿、環境保護、財政、科技、公安、交通等部門協調配合,把農收季節防火安全責任落實到具體的職能部門,使每個區縣、每個鄉鎮、每個村組、每個戶主都投人到防火工作之中,形成農收防火事事有人問、處處有人管的良性局面,確保農收安全,社會穩定。(2)加大防火宣傳教育力度,切實提高群眾防火防患意識。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進行消防普法宣傳,并結合農村群眾文化層次實際,采用宣傳車、標語、橫幅等喜聞樂見的形式,把農收季節防火、滅火知識送到田間地頭,擴大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基層派出所、村民委員會等城鄉基層組織的積極作用,推動消防宣傳教育工作的縱深發展,將消防“大宣傳”工作落到實處。(3)發動基層派出所、農村警務室以及村民委員,成立防火巡查小組,深入田間地頭,進行防火巡查,堅持24小時巡查制。對違反規定焚燒秸桿的行為,堅決制止或處罰,達到處理一起,教育一片的目的,對敏感區域、敏感時間還要進行重點督察。(4)積極聯動、消除隱患。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安監、公安、消防、農機等有關職能部門,深入田間和打谷場進行防火安全檢查,及時發現和消除隱患,重點查處違章使用機電設備、燒茬、公路打谷曬糧等現象。做好對農村機電設備的檢測和對農機手、電工的消防安全教育。收割機排氣管一定要加戴防火罩,隨車攜帶滅火器等滅火器材,收割機作業期間要多檢查、勤清理,作業人員不要在收割機上吸煙動火,不要攜帶易燃易爆物品。嚴禁電動機械使用裸露電線、掛鉤線等等。(5)積極備戰、及時撲救。公安消防部隊、派出所聯防消防隊和專職消防隊、義務消防隊要就近認真做好撲救農收火災準備。結合農收期間火災事故特點,各個區縣大隊要積極組織官兵熟悉轄區,尤其是農村道路水源情況,對現有的車輛器材裝備及個人防護裝備,特別是手抬機動泵、排煙機、滅火毯、鐵锨等器材裝備檢查和維護,確保隨時“拉得出,打得響”。派出所聯防消防隊和專職消防隊也要發揮接近火場、車輛裝備輕便靈活的優勢,及時發現和消除各類不安全因素,積極做好農收季節滅火準備,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給農收期間帶來的損失。
4、綜合利用,變廢為寶
目前,秸稈綜合利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1)秸稈直接還田。將農作物秸稈通過機械方式覆蓋或翻蓋在土壤層下,進行保墑、腐化生肥,可以整株還田、留高茬、覆蓋還田、根茬粉碎還田、機翻粉碎還田、堆漚肥還田技術等。(2)秸稈制造有機肥、秸稈養畜過腹還田。將大量的農作物秸稈集中起來,利用高效微生物發酵,生產出優質的商品有機肥。與大型養殖場聯手,深加工后的秸稈經過禽畜過腹消化后的排泄物返回土壤增肥。秸稈壓塊飼料、壘物秸稈蛋白飼料是養殖業發展的希望之路,也是解決“人畜爭糧”、緩解糧食緊張問題的一個好辦法。(3)秸稈栽培食用菌。以秸稈為原料生產食用菌,不僅僅能提高食用菌的產量、品質,還可以充分利用我國豐富、而成本低廉的秸稈資源,而且其培養基使用后還可用作優質的有機肥還田。一般100公斤稻草可生產平菇160公斤或60公斤黑木耳;100公斤玉米秸稈可生產銀耳或猴頭、金針菇等50—100公斤,可產平菇或香菇等100~150公斤。(4)秸稈板材。麥秸和稻草可以作為人造板的主要生產原料。尤其是麥秸的主要化學組份與闊葉木材十分類似,是木材的良好可替代原材料。麥秸、稻草用于造紙所產生的大量廢液難以處理,而用于生產人造板生產則不存在環境污染問題。據測算,如將麥秸稻草產量的每年的5%用于人造扳生產,則其規模將達到2000萬立方米,相當于2003年全國刨花板和中密度纖維板產量的總和。(5)秸稈能源。生物質是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總消費量中占14%。秸稈能源轉化主要有兩個主攻方向:一是秸桿發電工程。通過招商引資,繼續加大生物質能發電廠以及相配套的秸桿初加工企業,形成秸桿收集、貯運、銷售、利用產業體系,提高秸桿收集率與利用率,使秸桿發電工程成為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在農業中的開發與應用秸稈氣化和沼氣工程。建設一套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配套裝置,總投資約需120萬元,每套裝置產生的燃氣能解決周嗣半徑1公里內的200-250戶農民的日常燃料所需。據測算,每千克秸稈可制氣2.2立方米,一個四口之家每天用氣量為5-6立方米,按每立方米0.15-0.20元計算,每月需用25-36元,比現在農村燒液化氣的成本大為節約,同時干凈衛生的燃料也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6)秸桿手工藝品編織。通過培訓,幫助更多農民進行草帽、草包、草簾、和壁畫等工藝品的編織加工,逐步培育秸桿編織專業村、專業組和專業大戶。
秸桿禁燒和綜合利用涉及八億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和諧穩定,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社會工程、經濟工程和民生工程,實現全面禁燒、深化綜合利用具有巨大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充分認識做好秸桿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各級政府主導下,遵循市場規律,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以抓系統工程、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突破口,切實做好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為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