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量逐步增長,目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將處于快速發展,趕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階段,然而我國常規能源的不足與短缺與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今后幾年內將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大因素。
據統計2005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達2275億噸標準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雖然我國擁有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但是,我國是一個能源人均相對較少的國家。據最新全國常規資源評價報告顯示:我國煤炭地質理論資源量5萬多億噸,保有儲量為1萬多億噸,探明剩余可開采儲量還有1200億噸。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212億噸,探明剩余可采儲量為25億噸,到2020年石油缺口將達2.5億噸。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將是一個能源相對緊張的國家,尤其是石油資源。從目前來看,我國能源資源總量雖然比較大,化石類能源探明儲量約7500億噸標準煤,但人均擁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氣人均剩余可采儲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從國際形勢來看,目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政局動蕩不安,國際石油價格飛漲,一些石油輸出國禁運,我國對國際石油的依賴度比較大,因此能源進口需求不可能無限制的得到滿足,必須立足于本國,尋求可替代能源。解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與能源的供給之間的矛盾。
其次,目前國際對環境的保護呼吁較高,人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增強,再有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召開,燃燒煤、石油等化學產品嚴重污染環境,排放出大量的C02造成溫室效應,使氣溫升高。放出大量的S02產生酸雨,破壞生態環境,影響人類健康。因此從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國際上正在致力于尋找清潔、高效的可替代的可再生能源。
因此,要改變能源消費結構、尋求新的能源,以實現能源的多元化,促進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十一五”規劃指出了我國能源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包括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和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生物質能是在我國是處于第四位的能源,因此要大力加快開發生物質能源,加快生物質能源的發展。支持發展秸稈發電事業,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的
秸稈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專業壓制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物質顆粒燃料未來替代煤很好的選擇。
生物質所含有的能量,是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形式,固定或貯藏在生物體內的能量。我國生物質能資源品種多,數量大,分布廣。按照我國過去20多年來生物質能資源的使用和統計口徑,具體包括農作物秸稈和農業加工剩余物;森林、樹木的合理采伐和林業加工剩余物;人類糞便、工業有機廢水和廢物;城市生活垃圾;能源植物等。在生物質能源中,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十分豐富,約有7億噸,多于其他生物質資源以及秸稈存在的普遍性和廣泛性,使秸稈資源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農作物秸稈作為傳統的能源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秸稈作為生活燃料逐漸被人們所放棄,于是大量的農作物秸稈便被剩余下來。農作物秸稈利用的方式很多,可用于畜牧飼料、工業原料、有機肥料、能源等等,但是各種用途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規模小或是技術比較落后,利用量較少,不能形成一種商品,產業化程度較低,大量的秸稈沒有被及時的耗費掉,于是到了秋收時節,秸稈便被焚燒到田間地頭。
農作物秸稈用于發電是目前利用秸稈的最有效的途徑,用于發電對秸稈品種的要求沒有選擇性,大大提高了秸稈的利用效率。并網后電能傳輸方便,形成最終產品。農作物秸稈發電屬于清潔能源,秸稈燃燒放出的C02與秸稈自身的固碳基本持平,不會產生溫室效應。所放出的S02僅為3.8%,而煤燃燒放出的S02為10%。火電廠燃煤后大約有30%的廢渣產生,而秸稈直燃發電產灰率僅為2%左右,含鉀等礦物質元素,適當加工可制成高效肥料,基本不形成污染。保護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必須嚴格控制有害氣體的排放,因此發展清潔能源成為勢在必行。秸稈規模化的應用,有利于秸稈產業的形成,可增加社會就業機會和提高農民的收入。減緩我國經濟發展對不可再生能源資源的依賴程度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秸稈發電在國外已有多年的歷史,且技術己成熟,在能源消費中平均水平已占有了6%的比例。在我國秸稈發電處于剛剛起步階段,但由于我國秸稈資源豐富以及國外經驗,因此,秸稈發電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