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秸稈發電成本較低,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屬于大農場經濟,土地管理相對集中,且機械設備先進,在糧食收獲后,秸稈經過壓縮打包成型處理后,直接送往電廠或由農場主保存一段時間后,在送往電廠。秸稈經過壓縮后,密度增大,體積縮小,便于運輸和儲存,減少了運輸、儲存費用。此種運作模式便于管理,成本較低。而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農業為小農經濟,土地為千家萬戶的農民所有,雖然我國的土地遼闊,秸稈資源豐富,但是這樣的國情使秸稈資源的收集受到了限制,不便于集中統一管理,存在困難。秸稈在農民手中,他們可自行處理,農民自身決定秸稈的實際用途,哪種用途最有經濟性,對農民最有益,農民便會選擇。因此秸稈用于發電的數量難以保證。另外秸稈壓縮設備價格昂貴,在秸稈發電沒有產業化之前,農民不會去購買秸稈壓縮機。
農作物秸稈可以經過
秸稈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壓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物質顆粒燃料主要供生物質電廠燃燒使用。
針對秸稈自身熱值低、體積大,松散等特點,還沒有形成一定的收集模式,因此對于秸稈的收集、壓縮、運輸、儲存及秸稈運營的專用設備等還不完全具備,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大量的參考文獻主要介紹了秸稈發電的前景是如何廣闊,道路是如何光明,但沒有具體介紹秸稈發電實際存在的問題及具體的解決辦法,沒有從定量的角度研究如何降低秸稈發電的成本,使其具備市場競爭力。由于秸稈自身特性體積大、松散,秸稈如果不進行任何處理自然狀態存放,占據空間較大,且不宜保護,淋雨、著火等不易控制,也不符合現代經濟的發展要求。因此,在對秸稈發電工程中,對于秸稈原料方面的研究是必要的,特別是秸稈的收集、壓縮、運輸、儲存等環節的物流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