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市延慶縣大榆樹鎮西杏園村,村里的街道雖然不很寬,但卻不同于一般的北方農村,街道兩邊沒有一堆一堆的秸稈,顯得非常整潔。當地的農民再也不用像過去一樣靠燒秸稈來取暖和做飯了,村里家家都裝上了“煤氣灶”,并由村里的秸稈氣化站向每家送氣。“秸稈氣又方便又干凈。”村民們對秸稈氣化工程贊嘆不已。村里還為村民建起了浴池,浴池也是用秸稈氣化站產生的清潔能源。
這只是延慶縣秸稈氣化工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如今在延慶的下辛莊、里炮村、東小河屯村、東桑園村等10多個村都已建成了秸稈氣化站,實現了“一人點火,全村做飯”。這些村以前由于燒秸稈做飯,家家都在自家門前堆滿了玉米秸稈,街道顯得特別臟亂,自秸稈氣化站建立后,村子的臟亂差的面貌也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延慶獨特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玉米的生長。長期以來,農作物種植一直以玉米為主,年產玉米秸稈30萬噸。這些玉米秸稈少部分作為農村燃料直接燃燒或用于養殖業,絕大多數自然堆積或就地焚燒,嚴重地污染了大氣環境、生態環境,影響了農民室內空氣質量和健康水平,存在影響空中交通和巨大火災等安全隱患。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后,山區村民生活用能面臨困難,一方面要鞏固發展多年來山區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果,另一方面農民生活用能問題日趨突出,農作物秸稈可以經過
秸稈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壓制成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質成型顆粒燃料主要供生物質電廠燃燒使用,生物質顆粒燃料是未來替代煤等化石能源最佳的選擇。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延慶縣制定了“延慶縣生物質能開發與利用示范項目實施方案”,實施方案中計劃在縣城周圍的大榆樹鎮、延慶鎮、康莊鎮、張山營鎮實施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15處,而30萬噸秸稈為推廣秸稈集氣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秸稈氣化集中供氣技術是以農村豐富的秸稈為原料,經過熱解和還原反應后生成可燃性氣體,通過管網送到農戶家中,供炊事、采暖燃用,也是適合我國農村能源建設的一項新技術。
秸稈集中供氣工程由機房、貯氣裝置、干料棚等組成。機房內安有秸稈氣化機組,包括上料器、氣化反應器、燃氣凈化器、風機等,其主要作用是產生適合用戶使用的燃氣。從機房輸出的燃氣進入貯氣裝置。貯氣裝置可以調節用戶用氣高峰和低谷時的送氣量,貯氣裝置還可直接提供給燃氣適當的出口壓力。輸氣管網把燃氣從貯氣裝置送到每一農戶家中。
據介紹,一座200立方米的秸稈氣化站,每天使用200千克秸稈,全年可利用秸稈70噸,15座秸稈氣化站可利用秸稈1050噸,按折標煤計算可節能555.45噸。大榆樹鎮、康莊鎮、張山營鎮的15個村建秸稈氣化站后,可滿足3000多農戶用上清潔能源,帶動周邊其他村鎮6000多農戶。
計劃建設的15處200立方米秸稈氣化站年產秸稈燃氣432萬立方米,按每立方米0.2元計算,合農民年支出燃氣開支為人民幣86萬元,比使用液化氣燃料開支年可節支106萬元。另外,農民可以把秸稈賣給氣化站,用來購買秸稈燃氣,間接增加了農民收入。
延慶縣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項目通過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減輕了農戶燃料支出,又節約了能源,社會效益明顯,農民直接受益。它對改善和保護當地農村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并使農村環境衛生條件大為改觀,村鎮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