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化學企業科萊恩(Clariant)公司修建的德國最大生物質顆粒燃料試驗基地日前投入運營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基地將主要研究農業廢棄物纖維素乙醇轉化技術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的
木屑顆粒機專業壓制木屑生物質顆粒燃料。
該基地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施特勞賓市,面積約為2500平方米,造價2800萬歐元,可將該地區周邊剩余4500噸麥稈轉化為1000噸纖維素乙醇。(1歐元約等于7.85元人民幣)
德國每年會產生2200萬噸麥稈,而這些麥稈可以在不破壞土壤恢復能力的情況下用于制造生物燃料,替代德國約25%的石油需求。這種生物燃料技術不影響農作物產量,同時可降低95%的溫室氣體排放。
科萊恩公司首席執行官郭海力(Hariolf Kottmann)表示:“新基地的建成是生物燃料制造業的一個里程碑。然而,只有當全社會認識到生物燃料所帶來的環境效益,包括纖維素乙醇在內的第二代生物乙醇技術才能夠取得成功。”
事實上,許多企業都表示出對用可再生的木纖維素資源(如農作物殘余)制造乙醇的興趣,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將纖維素乙醇的生產商業化。
施特勞賓市生物燃料實驗基地將采用使用最新的Sunliquid技術,利用麥稈制造汽車燃料。該技術具有能效高、水資源利用率高的特點,并能夠將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同時轉化為乙醇。科萊恩公司表示,上述特點可以降低生產過程的成本,幫助實現商業化運轉。此外,實驗基地將對所有生產步驟進行一一測試,以保證該技術在現實中具有可行性。
巴伐利亞州經濟部部長馬丁?蔡爾(Martin Zeil)指出:“如果我們能夠利用Sunliquid技術實現生物燃料行業的突破,將為農村地區的就業和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從全球角度看,如果能夠實現農業廢料的回收利用,食物和燃料緊缺問題將迎刃而解。”
在世界其他地區,纖維素乙醇項目數量日漸增多,規模也逐漸從局部試點向工業化生產擴大。
在美國,2008年投入運營的示范項目產能為1200萬升,目前還有26座試驗基地正在建設中,總產能超過8000萬升。美國第一座可達到商業化運作規模的乙醇工廠預計將于2013年至2014年建成,年產量為7580萬升至1.14億升。
在歐洲的丹麥、德國、西班牙和瑞典等國家,也已經有一些小型試點工廠正在建設之中。意大利Mossi&Ghisolfi集團公司(M&G)也已經于2011年4月開始在意大利北部地區建造世界最大的纖維素乙醇工廠,其規模有望超過目前運營項目的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