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訊“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許多農戶都用上天然氣,基本告別燒秸稈做飯的年代,收下的秸稈又無處堆放,不燒又影響下個季節的播種。”近日,在泗洪縣采訪時,該縣青陽鎮種糧大戶趙叔寶道出許多農民的心聲!
然而,現在趙叔寶卻再也不用為秸稈的事情發愁了。如今,在泗洪,把秸稈回收、加工、再利用,一系列低成本高效益的“綠色產業鏈條”的形成,使得昔日讓人勞心費力的秸稈變成了今日增加農民收入的“香餑餑”。
在朱湖鎮子涵秸稈顆粒草場,記者看到,
秸稈顆粒機正在將秸稈粉碎、制粒,制造成一種新型的燃料,供給發電廠進行充分利用。
“我們每年收購秸稈1.5萬噸左右,秸稈收來做成秸稈顆粒,送往發電廠發電,每噸可以給農民帶來100元至140元收益。”該草場負責人彭超如此告訴記者。
同樣,走進魏營鎮周莊草場加工現場,只見草場的工人們都在緊張地忙碌著,加工機械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程序化的操作,一堆堆秸稈通過秸稈顆粒機加工機械迅速被壓縮,變成了一個個小方塊。
魏營鎮黨委書記井宏嶺說:“這些小方塊將送往發電廠、造紙廠,進行充分利用,不僅解決了秸稈出路問題,還能帶來不少經濟效益。一個草場從運輸、加工到利用,就可以解決當地20多位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讓他們不出村就能實現脫貧致富。”
界集鎮的秸稈利用工作更加省事、實用,農戶們利用旋耕施肥播種機在收割的同時,將麥茬連根拔起,就地掩埋之后繼續播種。這種三合一的機械,既可以有效的杜絕焚燒麥茬的現象,也可以使其在腐化之后變為肥料,滋養土地。
在泗洪,秸稈綜合利用的典型還有很多,這些“綠色產業鏈”的形成,實實在在解決了老百姓秸稈轉化問題,減少了環境污染,實現了綜合利用與農民增收的“雙贏”。
“我們全縣每年的秸稈總量在150萬噸左右,其中秸稈多種形式利用可以處理秸稈近80萬噸,不僅為我縣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讓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同時也為我縣秸稈禁燒和環境保護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