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口嶺銅礦碎礦工藝現狀
金口嶺銅礦選礦車間始建于1975年,由當時銅陵特區有色生產組設計連設計,設計原礦處理能力為1000t/d,所處理礦石為銅金礦石和銅鉬礦石。由于資源枯竭,鉬礦石開采結束,1996年底停止處理銅鉬礦石,1997年改為處理金隆公司轉爐渣。該車間碎礦工藝為三段一閉路工藝流程,主要碎礦設備為粗碎PEF600×900
顎式破碎機、中碎為旋回破碎機、細碎為∮2100短頭
圓錐破碎機(中、細碎設備當時利用閑置設備)。1986年將中碎旋回破碎機更換為PEF400×600顎式破碎機,1996年又更換為PEX250×1200細碎型顎式破碎機,設計最終碎礦產品粒度為銅礦石- 22mm、轉爐渣為- 16mm。
2、碎礦工藝存在的主要問題
原設計礦石以石榴子石矽卡巖型為主,矽卡巖化大理巖及角礫巖為次,分為銅金礦石和銅鉬礦石兩類,用2個粗礦倉、2個細礦倉分類存放,磨浮兩套系統單獨選別。至1996年止,由于銅鉬礦石己開采完畢,根據安排將原兩類銅礦石合并處理,新增轉爐渣磨礦浮選系統,碎礦共用一套處理系統。由于碎礦工藝沒有洗礦設施,轉爐渣性質與自產礦石相差較大,致使碎礦工藝極不合理、生產效率低、能耗高。
2.1礦石性質不同,處理困難,設備負荷不均
自產銅礦石風化嚴重,含泥、含水量大,同時由于井下采礦方法限制,造成大塊比較多,粒度差別較大。原設計采用三段一閉路碎礦工藝流程相對較為合理,但由于沒有洗礦設備,造成破碎過程困難,主要表現在泥礦堵塞各種漏斗,篩分效率低和}普礦。而轉爐渣實際上是一種“人造礦石”,一般呈黑色致密塊狀,與原生銅礦石相比性質較復雜,它具有密度大、硬度高,同時給入碎礦作業粒度差別較小(直徑最大為150mm),與自產礦相比具有粗碎較易、細碎較難的特點。現有三段破碎流程中粗碎完全不起作用,而設備必須開動,否則礦石將在破碎腔內卡死,造成生產中斷。中碎由于預先篩分作業(格篩D-40mm)對爐渣篩分效率較高,造成中碎作業設備負荷率也較低(約20%),而主要負荷全部集中在細碎內,易引發設備事故。而對于自產礦石,中碎前預先篩分由于含泥量較大,篩分效率極低,造成中碎負荷率高達90%,而粗碎的負荷僅有31.5%、細碎設備負荷率僅為25%。
2.2最終產品要求不同,設備無法滿足工藝要求
自產礦石磨礦要求碎礦產品最終粒度達到- 22mm即可滿足要求,而轉爐渣易碎難磨(同樣磨至- 0.074mm占63%時,轉爐渣所需磨礦時間為自產礦石的1.43倍),為降低選礦成本,試驗要求轉爐渣碎礦產品粒度為- 14mm,設計考慮到與自產礦共用一套碎礦系統而要求其粒度達到- 16mm。由于現有細碎設備為彈簧圓錐破碎機,排礦口調整相當困難,不能隨時調整而無法滿足上述要求。為了兼顧兩者生產,前期生產篩孔尺寸改為18mm,但由于金口嶺礦石含泥含水量較大,碎礦無洗礦作業,造成自產銅礦石開車時f普礦現象嚴重,影響生產。同時,由于尾礦輸送系統不配套,造成自產礦球磨臺效不能加大,因此對自產礦而言,碎礦產品粒度的變小,并不能在降低生產成本上體現,相反由于爐渣產品粒度加大,造成球磨機臺效大幅降低,使磨礦生產成本增加。
2.3混礦現象無法避免
破碎共用一套系統,每天輪流破碎,不可避免地造成各個漏斗存礦而有混礦現象,同時由于皮帶跑偏和每天2~3次的清理衛生也造成兩種礦石相混。為了保證金隆轉爐渣取樣的準確性,該車間規定清理衛生的礦石進入自產細礦倉,造成轉爐渣混入自產礦。由于自產礦石僅需一段磨礦,磨礦細度較粗,且浮選作業條件、藥劑制度、浮選設備均與爐渣有較大差異,致使混入自產礦石中的爐渣銅的回收率極低,造成金屬流失。試驗結果表明,按自產礦選別條件浮選轉爐渣其回收率降低30%以上,從幾年來的生產實踐看,混入爐渣后的自產礦銅回收率比不開爐渣時整體下降0.5%~1.0%。
2.4 生產成本加大
生產成本加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碎礦在處理轉爐渣過程中由于原料粒度較小,粗碎不起作用,造成開車時破碎機空轉,若不開車,破碎腔卡礦,造成流程不暢,同時由于檢查篩分篩孔對于自產銅礦石來說相對偏小,泥礦較多篩分效率低,造成礦石在篩分與細碎之間循環,也增加生產成本。二是由于轉爐渣性質屬于易碎難磨礦石,而我們確定的篩孔尺寸由于要兼顧自產礦石而達到了18mm,低于設計- 16mm的破碎產品粒度要求,更低于試驗和同類生產廠家- 14mm的碎礦產品粒度要求,降低了球磨機的臺效.增加了磨礦成本。
3、碎礦工藝改進方案
為了適應生產需要、減少設備事故、提高效率、降低碎礦產品粒度和選礦生產成本,筆者認為金口嶺礦選礦車間碎礦工藝必須進行改造,有以下4種方案可供選擇。
3.1方案1
將現有PYD2100彈簧圓錐破碎機改為單缸液壓短頭型破碎機(PYY1650/100型),使排礦口調整容易,并適應生產要求。同時,振動篩篩孔尺寸分別為22mm和16mm,處理銅礦石用2臺篩子,處理轉爐渣用1臺篩子,從而保證兩種礦石的不同產品粒度要求。當金口嶺礦閉坑以后,自產礦結束,再將粗碎、中碎改造成一段碎礦,將篩分機篩孔尺寸改為14mm。
該方案具有不改變原碎礦工藝流程,改造周期短,方案實施后細碎排礦口在一定范圍內可任意調節,彌補了現有流程的不足,對設備保護好(液壓遇鐵器等排礦口可自動擴大)、投資適中(約150萬元)。缺點是對破碎爐渣而言,生產成本與現有流程相比節約不大(僅細碎裝機容量降低125kW),自產礦與爐渣混礦無法徹底解決。
該方案實施后,可以使轉爐渣碎礦產品粒度降至16mm以下,使球磨能力由現在的14t/h增加到18t/h,提高生產效率28%以上,顯著降低生產成本,年創經濟效益60萬元以上。
3.2方案2
保持現有系統不變,處理自產銅礦石。增加一套碎礦處理系統(采用二段一閉路流程),專門用于破碎轉爐渣。
該方案優點為爐渣破碎工藝流程簡單,生產成本低(可降低裝機容量250kW、減少運輸皮帶100mm);不易造成自產礦與爐渣混礦,減少金屬流失,降低球磨給礦粒度,增加球磨臺效、降低磨浮生產成本。缺點是投資較大(約500萬元),且自產礦閉坑后現有碎礦廠房無法利用。
該方案實施后所創效益與方案1相同,但投資回收期較長,原工藝設施浪費、損失嚴重。
3.3方案3
保持現有系統不變處理轉爐渣,篩孔尺寸可選用16mm,增加一臺細碎型顎式破碎機,作為自產礦細碎設備,實行三段開路,即將篩上產品通過新增細碎型顎式破碎機開路破碎后送入細礦倉,處理自產礦的碎礦流程如圖2所示。處理轉爐渣時,采用現有三段一閉路流程。
該方案主要優點為投資省(僅需要30萬元左右)、改造周期短等。缺點很明顯,主要表現為開路碎礦無法保證自產礦石產品粒度,自產礦與爐渣混礦無法徹底解決。
3.4方案4
保持現有系統不變處理自產礦(用1臺振動篩,篩孔尺寸改為22mm),另1臺篩子供轉爐渣系統用,新加1臺慣性圓錐破碎機,作為轉爐渣細碎設備,其產品粒度為- 12mm,破碎流程同圖2。該方案主要優點為投資適中(約200萬元),改造周期短,產品粒度細等;缺點是慣性圓錐破碎機國內產品生產能力較低(40t/h),致使碎礦開車時間延長、襯板磨損快、影響生產、增加成本,同時,自產礦與爐渣混礦無法徹底解決,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等。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贊同方案1,該方案雖然存在不少缺點,但既解決了目前碎礦工藝存在的問題,又可在井下閉坑后充分利用原有設施,且技改投資比較適中。筆者認為,無論采用何種方案都必須對現有的自定中心振動篩( S221500×3000)進行改造,選用高效率的篩分設備。
4、結 論
金口嶺銅礦選廠碎礦工藝流程必須進行改造。依筆者所提方案1實施,即將現有PYD2100彈簧圓錐破碎機改為單缸液壓短頭型破碎機( PYY1650/100型),使排礦口調整容易,并適應生產要求。同時,振動篩篩孔尺寸分別為22mm和16mm,處理銅礦石用2臺篩子,處理轉爐渣用1臺篩子,從而保證兩種礦石的不同產品粒度要求。當金口嶺礦閉坑以后,再將粗碎、中碎改造成一段碎礦,將篩分機篩孔尺寸改為14mm。投資可控制在150萬元左右。在保持自產礦產品粒度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可以將轉爐渣碎礦產品粒度降至16mm以下,使球磨與浮選能力在不進行任何改造的情況下,由現在的14t/h增加到18t/h,提高生產能力28%以上,年創經濟效益6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