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江蘇農業生產的發展,作物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秸稈資源越來越豐富。由于煤、氣、電、新炭材等能源逐步替代農村秸稈能源,大量的秸稈就必須有出路,讓其得到充分利用。剩余秸稈的出路問題應該說一直是各地想解決而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近年來,盡管秸稈在飼料、燃料、肥料和工業原料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利用,但用量都不是很大,仍有大量農作物秸稈剩余。如何更好地利用秸稈,已經列為政府著手解決的重要議題。
農作物秸稈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資源,如果可以其中回收經
秸稈粉碎機粉碎然后再經過
秸稈壓塊機、
秸稈顆粒機、飼料顆粒機壓制成生物質燃料飼料供燃燒和牲畜食用不是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么,而且,如果拿到外面銷售老百姓也可以增加收入。
一、江蘇秸稈的資源量及利用現狀
江蘇省秸稈資源非常豐富,據統計,年秸稈產量約3876萬噸,其中以稻、麥為主,水稻產草2164萬噸,小麥產草1205萬噸,兩者合計3369萬噸,約占秸稈總量的87%左右。相比之下,其它如玉米秸稈、油菜稈、棉花稈.不僅量少,而且因為是作為飼料或燃料的好原料,已得到農民的充分利用。所以江蘇省秸稈處理問題的重點在稻、麥秸稈,難點也在稻、麥秸稈。
江蘇省每年有1000多萬噸秸稈作為燃料和能源,占秸稈總量的30%左右;500多萬噸被用來還田,占秸稈總量的15%;550萬噸作為飼料,占秸稈總量的16%左右;120多萬噸作為食用菌基料,占秸稈總量的3%;秸稈發電、造紙、編織及其它利用180萬噸,占秸稈總量的4%;還有30%左右.約120萬噸秸稈被廢棄或在田間直接焚燒掉,這些被丟棄或在田間直接焚燒掉的秸稈主要是稻、麥秸稈。
二、秸稈主要利用方式的制約因素
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農科所20世紀90年代試驗超高茬麥田套稻栽培技術,在麥子生長后期套種水稻,麥收時留茬30cm左右,其余麥秸就地散開或就近埋入麥田溝內,自然腐解還田。不耕地、不整地、不插秧,是一種經濟、高效、簡便的水稻輕型栽培模式。但這些技術體系或模式以小田塊人工作業為特色,機械化作業程度還較低,有待于實現機械化來進一步提高節本高效、高產增收的綜合效益。
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已推廣應用多年了,已是一項成熟的技術,是當前秸稈直接還田的主要方式,使用40KW以上的大中型配套動力機械,如旋耕機等,可以實現秸稈全量還田,能保證秸稈還田的數量和質量。但由于機械化秸稈還田要增加耕地機械的耗能和降低耕地效率,在農民不愿增加機耕費用的情況下,拖拉機手不愿將田中的秸稈翻入地下還田,要農民自行處理完秸稈后才愿耕地,農民為了省事,往往將秸稈付之一炬,燒了省心。
江蘇秸稈利用方式是多樣的,但各種利用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難大量消化秸稈,只有將秸稈集中工業化利用或秸稈機械化還田這兩種方式才有可能大量處理和利用秸稈資源,使大量剩余秸稈得到充分利用,可這兩種利用方式目前也都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是秸稈的集中利用成本大,限制了工業用秸稈的數量和范圍。目前我省農村缺少經濟可靠的秸稈收集、打捆設備,秸稈由田間到田頭,再由田頭到秸稈利用點的運輸機械化程度低。
二是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推廣不到位。秸稈直接還田可就地利用秸稈,不存在秸稈的收集和運輸問題,在目前農村勞動力緊張,人力成本高的情況下,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可低成本有效地解決大面積秸稈利用問題,目前的技術和機械設備也可滿足要求,只所以沒有得到全面推廣,問題在于秸稈還田效益不直觀,還要增加機耕費和多施氮肥,由于對秸稈還田的重要性宣傳不到位,農民對秸稈還田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農民不愿對其多投資金,政府又缺少有效的激勵政策和相應的資金支持,所以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一直未得到有效推廣,推廣面不夠廣。
三、解決剩余秸稈出路的對策
秸稈綜合利用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已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它的應用也主要是在四個領域:飼料、燃料、肥料和工業原料。歐美發達國家由于田塊大,多為單季耕作,用于燃料的秸稈收集的機械化作業程度更高,大方捆(2.5m×1.2m×0,8m)從集捆、裝卸到運輸都采用機械化作業。秸稈還田方面.國外也有一些例子。如加拿大首都渥太華以北60公里處的農業區。這里以耕種玉米、小麥和養牛業為主。一部分玉米整稈作青貯飼料,另一部分玉米在成熟收割時,收割機一邊收割一邊把玉米稈切碎,切碎的玉米稈作為肥料返到田里。再如近年日本約68%的稻草是翻入土層中還田。其次作為粗飼料養牛的約占10%;與畜糞混合做成肥料約占8%;制成畜欄用草墊約占5%。從以上國外一些地方應用的秸稈處理技術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外桔稈處理的途徑是多方位的.其處理利用過程中的機械化作業程度很高,規模效益顯著。
根據我省目前秸稈綜臺利用現狀,借鑒國外利用秸稈的成功經驗,要想徹底解決剩余秸稈的利用問題,在鞏固現有的利用渠道的基礎上,要在工業化集中利用和機械化秸稈直接還田這兩種秸稈利用方式上多下功夫,只有這兩種方式才是解決大量剩余秸稈的可行方式,尤其是機械化秸稈直接還田,在我省目前的技術水平和經濟能力下.是解決當前大量剩余秸稈的最切實有效的途徑。
1、加強宣傳和管理,讓機械化秸稈還田成為農民的自覺行為。秸稈是寶貴的有機資源,推廣秸稈還田技術不僅僅是減少秸稈焚燒的重要措施,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眾所周知,發達國家化肥、水的利用率為60%,而我國僅為30%,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施肥、灌溉技術落后,另一方面也是我國土壤基礎肥力不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養分結構不平衡,保肥。保水能力差所致,,實踐證明秸稈還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特別對緩解我國氟、磷、鉀比例失調的矛盾.彌補磷、鉀化肥不足有十分重要意義。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充分認識秸稈還田的重要性,利用報刊,電臺、電視等新聞媒體,深入到農村宣傳,讓秸稈還田的意義在農村家喻戶曉,讓農民自覺進行秸稈還田。不僅要做好宣傳,而且要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要明確和突出政府對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責任.還要明確農民和農村集體組織在秸稈綜臺利用中的任務和責任。
2、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讓農民從秸稈還田中得到看得見的實惠。這些年,我省各地政府在秸稈開發利用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支持力度不夠,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政策和措施沒有跟上去。公共服務不到位,民間投資也不到位,使加工設備、基礎處理設施配套不足的狀況長期延續,秸稈綜臺利用嚴重滯后。政府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一方面限制將秸稈亂堆亂放.甚至隨意焚燒的行為,另一方面要對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技術推廣及利用各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增加專項資金用于對秸稈還田機械機耕作業的補貼,還要將現有的各項農業補貼資盤盡可能的與秸稈綜臺利用,特別是秸稈遷田結合起來,秸稈利用充分的農戶可以多得補貼,秸稈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在田間焚燒秸稈的農戶應減少農業補貼,甚至不予補貼。
3、加快技術研發,降低秸稈綜臺利用成本:目前秸稈工業化利用的難點在于秸稈的集中和運輸。為解決秸稈從田間到地頭(村頭)集中的問題,有兩種對策:{1)研究、推廣田間散草的集垛機械化技求和裝備,即在農忙季節,能把田間的散草快速,丈量、低成本地向田頭或村頭集中的技術和裝備,改變目前人力作業為主的局面,(2)研究、推廣半固定式秸稈集中打捆技術和裝備,即在農忙季節或農閑季節,能把風干的散草以流動作業車的形式打捆,適應秸稈中、長途運輸的需要,秸稈從農村到工廠的運輸問題,規模化工業利用中。在解決農村就地將秸稈壓成草捆,加工成固體成型燃料問題的同時,還要研究、推廣秸稈從農村到工廠的運輸問題。建議研究、推廣運量大、易裝卸、行駛安全的適于散草短途運輸的裝備以及適應我國國情的草捆。草塊運輸裝備。
4、調動社會力量,通過市場化的途徑加以解決。即要以市場化的理念來認識秸桿的資源價值,看待其發展前景,以政策和資金支持,調動企業綜合利用秸稈的積極性.以企業化的制度來推進秸稈的綜臺利用,拓寬其開發利用的途徑:通過政府、企業,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的共同努力,罘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建立起秸稈綜合開發利用的長效機制。我省的剩余秸稈一定能有好的出路,成為宋貴的有機質源。
三門峽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
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飼料顆粒機生物質燃料飼料成型機械設備,同時我們還有大量的生物質顆粒燃料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