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富通新能源生產的飼料顆粒機、飼料機組、顆粒機是養殖戶們不錯的選擇。
1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與試驗設計
試驗在山東省東平湖河蟹育苗試驗場的室內進行,試驗材料為該場4月13日18:10至22:10采苗(中間溫室6池)后,在水泥池(33m3)中養殖3d后的溞狀I期幼體,采苗時水體單胞藻密度為40萬只/L,采苗結束時蟹苗密度為36萬只/m3。試驗共分成8組,其中第1~5組分別投喂MBDl -5,第6組投喂MCD;第7~8組為對照組,其中第7組投喂市售微囊飼料MED(浙江產);第8組潘狀I期投喂螺旋藻,從潘Ⅱ期開始全都投喂鹵蟲幼體。試驗容器用白色塑料箱,體積為0.52m×0.32m×0.25m,采用隨機分組法安排各箱。每組各設一重復,共計l 6個試驗箱,每箱加入人工半咸水20L,蟹苗放養密度為200只/L左右。飼養試驗進行16d(4月17日至5月1日)。
1.2試驗水源
試驗用水為人工配制的半咸水,pH8.20,亞硝態氮0.053mg/L,氨氮O.10mg/L,鹽度18.5。試驗水用石英加熱棒升溫,用溫控儀控制水溫為22.0~24.5℃,用電磁空氣泵充氣,每箱放入氣石2只,使溶氧保持在5.0mg/L以上。
1.3試驗飼料的配比及加工方法
試驗飼料MBDI -5號的配方見下,MCD的配方除另加3%的被膜材料外,其他同MBD5。
飼料編號 | MBD1 | MBD2 | MBD3 | MBD4 | MBD5 |
白魚粉 | 55.0 | 0 | 30.0 | 0 | 30.0 |
褐魚粉 | 2 | 55.0 | 0 | 20.0 | 20.0 |
小蚤粉 | 5.0 | 5.0 | 30.0 | 20.0 | 10.0 |
雞蛋粉 | 10.0 | 10.0 | 10.0 | 30.0 | 10.0 |
花生餅 | 5.5 | 5.5 | 5.5 | 5.5 | 505 |
其他* | 24.5 | 24.0 | 24.5 | 24.5 | 24.5 |
微粒粘合飼料(MBD)的加工方法是:各種飼料原料先經過粗粉碎(40目),再用研磨混煉機研磨使原料的粒度10μm以下,加入各種添加劑、液體油脂,經捏合、造粒、低溫干燥,再破碎、分級制成粒徑為50~900μm的微粒子飼料,低溫冷藏備用。每種飼料粒度大小分別為:1(≤160目)投喂溞狀1期幼體:2號(120 ~160目)投喂溞狀Ⅱ期幼體;3號(80~120目)投喂溞狀Ⅲ一Ⅳ期幼體;4(40~60目)投喂潘狀V期幼體;5號(20~40目)投喂大眼幼體。
微粒被膜飼料(MCD)的加工方法是:各種飼料原料先經過粗粉碎(40目),再用研磨混煉機研磨使原料的粒度在10Inn以下,加入各種添加荊、液體袖脂、被膜材料和水等,經攪拌混合后,進行被膜、干燥、分級制成,低溫冷藏備用。
三門峽富通新能源生產的飼料顆粒機、顆粒機是養殖戶們不錯的選擇。
1.4飼養管理
投餌:試驗箱日投餌8次,每3h投一次,每次投入工飼料1~8mg/L;對照箱溞狀I期日投8次螺旋藻,溞狀Ⅱ期以后日投2次鹵蟲幼體,密度為維持每只溞狀幼體6~20只鹵蟲,其重量是按微粒飼料投餌量折算成鹵蟲幼體濕重計算而來,日投活鹵蟲幼體40~320mg/L。換水:溞I期不換水,加水4~5cm,搔Ⅱ期以后日換水1~2次,換水量為5~10L。防病:放養前對試驗用塑料箱及其他工具用10×10-6濃度的高錳酸鉀浸泡30min,試驗過程中幼體每次變態前用古氯消毒劑消毒。
1.5數據處瑗
微粒飼料的營養成分由山東省農業科學研究院中心實驗室測定,其中常規營養成分采用國標法測定,氨基酸(AA)的含量采用日立835~50氨基酸分析儀測定,脂肪酸(FA)采用AOAC法(SP502氣相色譜分析儀)測定。試驗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并用最小顯著性差數法(LSD)對各平均數進行顯著性比較。
2試驗結果’
2.1試驗飼料的蕾養組成分析結果
試驗飼料和對照飼料的常規營養成分見表2,必需氨基酸(EAA)含量見表3。
2.2微粒飼粒喂養河蟹幼體的結果
試驗過程中及試驗結束時抽樣計數河蟹幼體數量,計數方法是:用120ml燒杯每箱取樣8杯計數并算出1L的蟹苗數,然后推算出箱內總數,結果見表4。方差分析結果見表5。
表5眼幼體期成活率方差分析
變差來源 | 平方和 | 自由度 | 方差 | F | F0.05 |
處理間 | 689.04 | 7 | 98.43 | 5.87 | 3.50 |
誤差 | 134.27 | 8 | 16.78 | ||
總變異 | 823.31 | 15 |
從大眼幼體的變態率統計情況來看,以對照組LF為最高,達97.60%;其次是MBD4,再次是對照組MED,最低的是MBD1。但各組之聞沒有顯著性的差異。
3討論
3.1位粒飼料的營養配比與蟹苗成活率的關系
從五種MBD的基本組成分析結果來看,以MBD1、MBD2,MBD5的營養成分較齊全.MBD3、MBD4的蛋白質、鈣、磷含量儡低。從試驗飼料的必需氨基酸組成分析結果來看,以MBD1、MBD2及MBD5的,EAA含量特別是限制性AA如賴氨酸、蛋氨酸等的含量較高,比例較合理,氨基酸指撤離。從喂養結果(表4)來看,用以上三種MBD培育河蟹幼體溞狀V期的成活率都在40%以上,而大眼幼體的成活率除了MBD2外其余兩種飼料都在20%以上,這與其營養成分的分析結果是基本一致的。另外,,Teshima等分備了以褐魚粉為基礎的飼料,通過使用幾種蛋白源和結晶氨基酸使其EAA組成近似于對蝦幼體蛋白的EAA組成,然后喂養對蝦幼體,結果表明,有些以褐魚粉為基礎的飼料對日本對蝦具有與活餌同樣高的營養價值。本試驗中,MBD2號飼料以褐魚粉為主要蛋白源,但未加入結晶氨基酸,溞狀V期的成活率較高,但大眼幼體期成活率卻低于MCD、MBD5、MBD1和MED,而與LF基本相當。說明褐魚粉的營養價值比白魚粉低,可能是由于褐魚粉中的某些EAA含量或消化吸收率低造成的。由此看來,微粒飼料的營養配比不同致使其營養成分不同,進而影響了蟹苗的成活率。
水生動物對必需脂肪酸(EFA)的需要隨著種類而變化,海水魚類一般需要n-3高度不飽和脂肪酸( HUFA)如二十碳五稀酸(20:5n-3)和二十二碳六稀酸(22:6n -3)作為EFA,活餌中HUFA的含量是決定其對海水魚苗餌料價值的主要因素。成永旭等證實,在飼料中添加HUFA可顯著地提高大眼幼體到I期幼蟹的成活率,但對提高大眼幼體到Ⅲ期幼蟹的成活率的作用不顯著。這說明,HUFA同樣是河蟹幼體階段的EFA,并且河蟹幼體對HUFA的需求量是較高的。本試驗中的微粒飼料都添加了6%的精制魚油,從MCD、MED及大眼幼體的EFA的分析結果看出(表6),以MCD的EPA+ DHA的含量最高,比大眼幼體高6.25%,而比MED的含量高5.49%,因此,說明MCD的EFA組成合理,含量適宜,這與用其培育蟹苗的成活率高是有內在聯系的。
飼料編號 | 微膜飼料(MCD) | 微囊飼料(MED) | 大眼幼體 |
C14:0 | 2.02 | 2.58 | 1.24 |
C16:0 | 20.79 | 20.32 | 17.36 |
C18:0 | 3.61 | 3.74 | 2.26 |
C16:1 | 2.65 | 3.90 | 13.59 |
C18:1 | 23.04 | 19.73 | 2.83 |
C18:2 | 14.87 | 15.75 | 4.82 |
C18:3 | 5.90 | 7.20 | 2.21 |
C20:4 | - | - | 2.27 |
C20:6 | 9.79 | 6.14 | 16.41 |
C20:6 | 15.82 | 13.98 | 2.68 |
PUFA | 46.38 | 43.07 | 28.39 |
EPA+DHA | 26.61 | 20.12 | 19.09 |
國際上微粒飼料的研究分為微粘合、微膠囊和微被膜三個階段。MBD的加工方法簡便,營養成分幾乎不損失,但懸浮性差,蛋白的溶失率高,入水后彼此容易粘連或附予幼體身上。但MBD作為海水魚苗的開口飼料是比較成功的:本試驗崩MBD作為河蟹幼體的開口_飼料雖比MC:D娥果差但也可代替部分活餌培育出蟹苗;MED是把營養物質包裹在膠囊內,其水中穩定性、懸浮性都較好,但也存在三個弊端:一是膠囊薄膜耐干能力差;二是膠囊物質基本上是幼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并且,幼體要吸收膠囊內的營養物質;必需先把腔囊分解掉,而魚.蝦在早期幼體階段體內分泌的消化酶不足,因此,對微腔囊飼料的消化吸收存在困難;三是很難獲得30微米以下的小顆粒。而MCD是通過一定的加工工藝使飼料表面形成一層披密、不透水的被膜,被膜的成分也是飼料成分,被膜耐干燥,水中穩定性及懸浮性均很好,入水后營葬成分幾乎不敢失,戚萎率也較高;造價較低。其缺點是加工500μm以上的大顆粒飼料效率較低。從本試驗的喂養緒果來看,MCD組河蟹溞狀V期及大眼幼體的成活率均高于MBD或MED(表4),該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張家國等,在生產性試驗中用MCD可成功地代替活餌培育蟹苗(蟹苗的成活率商達46.62%)的結論。由此可見該加工方法優于微粘合或微膠囊法。
三門峽富通新能源生產的飼料顆粒機、顆粒機、飼料機組是養殖戶們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