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參試牛的選擇從銀川市興慶區某養殖場的牛群中選擇健康,體重、體尺相近,年齡12—15月齡的育成牛20頭,隨機分為4組,每組5頭。各組參試牛初始體重、體尺指標均經統計學分析,差異不顯著(P>0.05)o
1.1.2肉牛育肥期稱重采用SCS - 10型電子衡(衡值,最大10 t,最小100 kg,分值度5 kg)稱量。
1.1.3試驗組用料分別選用無霉變、自然風干的玉米秸稈、稻草與精補料搭配,配制全日糧復合成型飼料(壓縮成型的料塊大小為32 mm×32 mm×50 mm,密度為70%~100%),秸稈顆粒機、秸稈壓塊機專業壓制農作物秸稈成型飼料。
1.1.4對照組用料自制青貯、黃貯玉米秸稈,稻草及精料,按青粗飼料與精料分開的傳統模式飼喂。
1.2方法
1.2.1 時間試驗于2005年1-5月進行。試驗預試10 d,期間對供試牛稱初始重、編號,全面進行健康檢查、驅蟲、免疫注射后轉入正試期。試驗期間每隔20 d對牛定時空腹稱重1次,直至試驗結束。
1.2.2方案試驗方案及各組牛的日糧組成見表1。
1.2.3飼養管理及數據處理4組參試牛飼養管理條件完全一致,敞棚舍飼,每日飼喂3次,自由飲水。
運用統計之星SPSS 13.0 For WINDOW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方差分析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復合全日糧對育肥牛日增重的影響(見表2)
由表2可見,試驗1組(飼喂玉米秸稈復合成型飼料)和試驗2組(飼喂稻草秸稈復合成型飼料)育肥牛頭均增重與對照組差異極顯著(P<0.01);試驗1組與試驗2組、對照3組與對照4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
2.2復合全日糧成型飼料對育肥牛體尺的影響(見表3)
由表3可見,飼喂玉米秸稈成型飼料組(1組)牛的體尺指數較其他組高;體軀指數的變化亦符合參試牛(15—18月齡)的生長發育規律。但肉用指數( BPI)值均顯著低于現代肉牛BPI平均值(公牛4.56kg/cm,母牛3.32 kg/cm)(P<0.05),與我國地方黃牛(47個品種或地方類型的BPI平均值公牛3.145kg/cm,母牛2.583 kg/cm)相近,與肉用(型)牛與役用(型)牛品種經濟類型劃分的役用型BPI<
2.7(母牛)亦相吻合。
2.3屠宰測定結果及評價
試驗1組牛的屠宰率、凈肉率與各組比較,1組與2組、3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1組與4組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試驗1組胴體產肉率、骨肉比則與其他各組均無明顯差異(p>0.05)。胴體重只有試驗1組(218.9 kg)達到并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9 kg)。
2.4經濟效益分析(見表6)
由表6可見,玉米秸稈復合成型飼料組(1組)效益最佳,頭均獲利419. 22元;稻草秸稈復合成型飼料組(2組)頭均獲利351. 81元;而對照組頭均分別只獲利213. 97元(3組)和55. 04元(4組)。試驗l組較對照組每頭分別多盈利205. 25元和364. 18元;試驗2組較對照組分別多盈利137. 84元和296. 77元。
3、討論與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農作物秸稈經過成型處理后飼喂肉牛,無論從增重速度和經濟效益上都優于青貯和黃貯玉米秸稈與精料分開飼喂的傳統飼養模式。
試驗結果提示,玉米秸稈成型日糧組育肥效果優于其他組,這與大量研究結果認為禾本科農作物秸稈的營養價值以玉米秸為最好,其次是大麥秸、豆秸、高粱秸、養麥秸、黍秸、谷草、稻草、小麥秸是一致的。
試驗結果表明,試驗1組比試驗2組經濟效益顯著(P<0.05),故可優選1號料配方。
此次試驗,在對照3組配方中盡管加入了一定量的蛋白質補充料,但增重效果還是欠佳,這是由于養殖場使用的肉牛日糧營養濃度不足,從而影響了瘤胃微生物對尿素的利用率
綜上所述,以成型方法處理的農作物秸稈適口性強,操作方便,節省飼料,降低增重成本,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定額,可大規模工廠化生產,是開發農區飼草資源的很好途徑,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的秸稈顆粒機、秸稈壓塊機專業壓制農作物秸稈成型機械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