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原料組成的顆粒飼料制粒性能差異較大。通常玉米、豆粕含量較高的飼料(如小雞料)制粒性能較好,粉料回流量少,成品成形率大都在95%上;而大糠、4號粉含量較高的飼料(如通用料)則剛好相反,成品成形率90%左右,且經常堵塞環模,造成停產。因此在配方設計中,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少用制粒性能差的原料,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的秸稈顆粒機、秸稈壓塊機專業壓制生物質成型顆粒飼料。1.1粉含量較高的原料,在較高的溫度和水分時調質,可促使淀粉糊化,制粒時可起潤滑作用,提高制粒產量,同時顆粒冷卻后粘結性好,粉化率低。
1.2天然蛋白質的容量大,受熱后變性,其可塑性與粘結性增大,破碎時產生的細粉料較少,有利于顆粒制粒產量的提高。
1.3適量添加油脂,會使顆粒趨向軟質化,減少通過環模的阻力,降低環模磨損的程度,增加制粒產量,但是添加量不能超過3%。而添加糖蜜,不僅可提高營養價值,也可做粘結劑使用,能提高飼料的耐磨性和硬度。
1.4制粒性能特差的原料,可考慮適量添加一些膠結物,如淀粉質、木質素、明膠等,可以提高制粒粘結性,但是會加大成本。
在制粒條件一定時(調質溫度75℃,顆粒機轉速250r/min,顆粒機電流150A,蒸汽壓力0.22MPa)不同配方的飼料與粉料回流量有以下關系(感官鑒定以“+、++、+++、++++”表示回流量大小)
2、粉碎粒度
粉碎的目是為了后續工段更好的進行,同時也滿足畜禽對飼料粒度的要求。國內外對飼料粒度與顆粒粉化率的影響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將同一組飼料進行顆;瘯r,粒度越細粘結性越好,粉化率也就越低,諸多研究表明,粉碎粒度在0.4~0.6mm時,其制粒效果,電耗和粉化率都比較合理。
3、重點加強對制粒工藝及其設備的管理
3.1調質溫度和蒸汽添加量
淀粉的糊化需要3大要素:水分、溫度與時間。當物料中水分含量相對穩定時,控制蒸汽添加量調節溫度則成為關鍵因素。
試驗表明,隨著蒸汽添加量的加大,顆粒的粉化率隨之下降,這是物料中淀粉由于溫度升高和水分增加,使其糊化加劇而提高了粘結性的結果。但是蒸汽添加量過大,會導致顆粒變形,水分過高及營養破壞加劇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因此應適當控制,一般按產量的5%~6%添加,同樣調質時間也應控制在15~30s。
3.2設備的影響
3.2.1環模和壓輥間的距離應控制在0.2~0.3mm。如距離過大,則擠壓力太小,不易壓實,熟化程度降低,增加了粉化率且影響產量。一般新環模距離宜小一點,以增加擠壓力,強制出粒,但距離過小會增加環模磨損。
3.2.2環模?椎倪x擇
環?走^小,產量低電耗大。一般生產上常用4.5mm的標準環模,如果生產小雞料或乳豬料,可壓制后再進行破碎,這樣出來的顆料細粉少,顆粒的光面也較多。
3.2.3切刀的調節與更換
切刀不鋒利時,顆粒是被打斷的,而不是被割斷的,顆粒兩端面比較粗糙,顆粒成弧形,導致成品含粉率增大,因此切刀應勤換。為了避免切刀和環模相碰,還應調節切刀位置,使顆粒長度為直徑的1.5~2倍。
3.2.4顆粒機轉速的影響
一般制粒時轉速以220~250r/min為佳,超出需要的高速旋轉產生較大的離心力,原料得不到應有的壓縮,會生產出帶斷層的不良制品,影響品質。
3.3科學地進行冷卻
剛從顆粒機壓出的顆粒溫度大約在65~85℃,水分10%左右,因此顆粒料產品離開顆粒機后得到適當的冷卻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冷卻時間過長,則會影響產量;冷卻時間過短則往往達不到冷卻要求,使飼料水分偏高;而冷卻過快,導致顆粒表面收縮速度過快,堵塞水分向外擴散的通道,使得中心部位的水分難以揮發,造成外干內潮的不良狀況,顆粒表面產生裂紋,這樣會降低顆粒的硬度與耐磨性,并會增加產品中粉末。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冷卻時間對顆粒產品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根據生產實踐,對于直徑3.0mm的顆粒來說,冷卻時間應為8min,冷卻風量為1600m/h3·t;對于直徑為4.5mm的顆粒來說,冷卻時間9min,冷卻風量1700m3/h·t較為合適。
總之,顆粒飼料的粉化是顆粒生產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其影響因素也多種多樣,但是只要加工工藝設計合理,操作科學和質量管理嚴格,就可以大大降低粉化率,減少能耗,提高產品質量。
(轉載請注明:富通新能源顆粒機www.jiankongp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