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自然科學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實驗動物作為“活試劑”在科研工作取得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控制實驗動物的質量,提高實驗動物的品質成為了實驗動物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營養因素對實驗動物品質的影響往往被相關實驗工作者忽視,卻過分地強調環境因素的重要性。可以這樣說,環境因素是影響實驗動物質量的重要因素,而全價營養飼料是實驗動物品質的重要保證。飼料的營養狀況不僅是動物生長、發育、繁殖及遺傳特性充分表現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而且還直接影響動物的各種生理、生化、免疫學指標以及動物實驗數據的可靠性、精確性和可重復性。
隨著人類對營養保健科學的研究,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重視實驗動物營養科學研究的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并將此列為實驗動物研究的重點項目。由于我國實驗動物行業起步比較晚,并且受基礎條件落后等因素影響,對于實驗動物營養科學的研究一直比較緩慢,加之飼料工業在我國也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所以對于實驗動物飼料的安全和質量控制上,還有很大漏洞。由于多數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的標準參照國外標準進行研制,在實際飼養管理中尚存在較多的問題。如何保證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的安全,做好飼料的質量控制成為實驗動物科學發展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1、實驗動物配合飼料存在的安全問題
1.1飼料衛生問題
飼料的衛生問題主要是指部分飼料有毒有害物質如重金屬鉛、砷、鉻及致癌的黃曲霉素等衛生指標不合格以及飼料中的微生物含量超標。
三門峽富通新能源生產的飼料
顆粒機是養殖戶們不錯的選擇。
![飼料顆粒機生產的老鼠蛋白顆粒 飼料顆粒機生產的老鼠蛋白顆粒](http://www.jiankongpf.cn/uploads/120926/1-12092610193Q30.jpg)
造成飼料衛生指標不合格的因素很多,總結起來,最重要的要屬于原料和飼料生產過程的控制。目前,許多實驗動物生產單位為了節約成本,紛紛建立起作坊式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生產部,其中大多存在如下的典型問題:(1)生產車間選址沒有經過考究,重視程度不夠,布局不合理;(2)設備簡易,缺乏一些必要的設備或輔助裝置; (3)生產車間沒有管理制度,生產主要環節缺乏SOP: (4)飼料生產缺乏定期監測,缺乏對原料的預先檢測; (5)生產人員多數一崗多職,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并且多數沒有經過專業和安全生產培訓。上述的問題均可能增加對飼料生產環節的污染。
1.2營養成分不均衡
所謂的營養成分不均衡是指與國家標準相比,飼料中的營養成分含量過多或者過少,或者兩者的比例不合理(如鈣、磷比例)。
造成營養成分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總結起來大概有這么幾點:(1)飼料配方設計不合理,或者配方過于久遠,與現實情況有差異; (2)原材料來源不穩定,經常變換供應廠家; (3)缺乏對原材料的營養成分監測,盡管依照飼料配方進行預混,但營養成分未必合理; (4)生產工藝過程不規范。如目前有些動物中心為了節省成本,自己制作飼料,由于沒有必要的加工、烘干設備,基本上都采用冷水制粒,自然干燥或者加速通風(使用風扇等方式)干燥,致使飼料水分含量過高,不利于飼料的儲存。
1.3濫用飼料添加劑
由于實驗動物行業的發展相對落后,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的生產也不能很好地與國際接軌,而且中國的飼料工業也不夠發達。部分實驗動物飼料生產廠家目前仍然以生產家畜飼料或寵物為主,對于實驗動物和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的認識不深,在實驗動物配合飼料中也添加一些飼料添加劑,甚至抗生素,這對于實驗動物飼養管理而言是絕對不允許的。國內飼料添加劑研究起步晚,自主產權的類型少,目前使用的很多都是國外淘汰的類型,其中一些對人畜都有很大的危害。
1.4飼料產品檢測技術和制標水平趕不上
1991年我國發布了部分飼料衛生標準,對16種有毒有害物質在飼料中的允許量做了規定,但只占標準總數的7. 8%。對很多有毒有害物質在飼料中的允許含量還沒有制定標準,麗且僅限于畜禽飼料。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相關國家標準( GB14924. 2-2001)也未對這些有害物質作出規定。
1.5可能潛在的轉基因(CMO)飼料的使用
目前的科學研究結果還不能確切地回答,轉基因( CMO)飼料是否對動物的健康和生態環境有不良影響。美國的孟山都公司已獲得我國批準(1999年),在我國部分省份投放轉Bt基因的抗蟲玉米;先鋒高科技國際育種公司也于1999年獲準在我國吉、遼、黑三省投放轉基因抗蟲玉米MON810。同時我國也從美國進口大豆和油菜籽。如果這些原料被用于實驗動物配合飼料中,可能存在著一些未知的影響,所以,在原材料的選購上要慎重。
2、保證飼料安全的措施
2.1規范生產廠家生產管理
首先從源頭抓起,規范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生產廠的基礎設施、設備。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生產廠對周邊環境以及內部環境的要求要遠高于普通家畜飼料廠,要求生產區與生活區保持相對獨立,遠離農藥、化肥、垃圾等污染源;廠區內部要求整齊、安全,無積水、雜草、垃圾以及蚊蠅滋生地。生產區須具備生產車間、原料庫和成品庫,并且分開設置,屏障隔離;原料庫與成品庫保持良好通風,并設有防野鼠和節肢動物設施(設備)。飼料生產盡量采用成套設備.沒有成套設備者須配備干燥設備(設施)。對于上述要求,目前多數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生產廠家都沒有做的很好。
2.2設置質檢部門,做好質量控制
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生產廠應當設立質檢部門,質檢部門直屬企業或單位負責人領導;質檢部門應設立儀器室(區)、檢驗操作室(區)和留樣觀察室(區);具有相應的檢驗儀器,能對原材料和產品質量進行監控,對需使用大型精密儀器檢驗的項目,可以委托有能力的檢驗機構代檢;要有嚴格的質量檢驗操作規程;質檢部門必須有完整的檢驗記錄和檢驗報告,并保存兩年以上。
同時,質檢部門還應做好檢驗室質量控制。質量控制是科學管理評價實驗室的一種有效方法,是全面描述實驗室分析質量、數據統計推斷作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質量控制分室內質控(Internal quality control,IQC)和室間質控(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室內質控是檢驗人員對實驗室工作和測定結果進行連續評價,以決定結果的可靠性是否達到可以發出報告的程度的一系列活動。主要內容是保證日間結果的一致性。室間質評是本實驗室以外的某機構所執行的客觀地評價實驗室測定結果的一種體系。 其最終目的是使所有質評實驗室能做出準確的結果。
室內質控可以評價檢測結果的精密度,但是效果如何,沒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室間質控只能評價檢測結果的準確度,但還無法對實驗室內的精密度進行評價。所以室內質控和室間質控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評價,不能互相替代和省略,室內質控做起來相對容易一些,但同時更要做好室間質控,這樣才能保證數據的既精密又準確可靠。
2.3加大監測力度,變產品控制為全程控制,實行定期監測
安全優質的飼料產品是管理出來的,無論是政府部門的產業政策管理、飼料質量檢測部門的監控,還是生產企業自身的質量管理多數是針對飼料產品。政府出臺的法律法規、政令、標準,飼料質量檢測部門對生產企業和市場的監控,都是質量控制的方式,但是都不能從本本上解決問題。
要做好飼料的質量控制,飼料生產企業的質量控制人員,還應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進行檢驗。對產(成)品的檢驗是對生產的各個環節技術水平、操作水平、控制水平的綜合反應,但是不能忽視對過程的控制,尤其是對原材料的監督控制,如果原材料本身就存在問題,就應該提早變更原材料,不要等到產品階段再返回來探詢原因。建議對于原材料每批次都要抽樣檢測,對于成品每生產一批次都要對常規營養成分和微生物指標進行檢測。
2.4控制添加劑和受控藥物的使用
實驗動物因為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保持高度的自然性,不需要進行特殊的疾病預防和治療,不能隨意添加飼料營養添加劑,以免影響動物的生理、生化和免疫學等指櫟。所以在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添加劑和受控藥物的使用。更不得添加防腐劑類物質。
2.5豐富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的標準,縮短相關國家標準的制訂/修訂周期
目前,我國的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的相關國家標準比較少,檢測方法多依照已頒布的通用飼料檢測方法、標準進行檢測,有些方法過于煩瑣,多數方法標準都是原理型的,與儀器檢測還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且不同廠家生產的儀器也存在著差異,這些問題都是目前面臨的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建議直接引用國際標準或發達國家的標準,只要檢測部門有能力達到國際標準的要求,即可授權該檢測機構進行該項檢驗。目前,即使走特事特辦的快速制(修)標程序,一個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出臺也需要一年,這在時間上大打折扣。
2.6 加強基礎研究,為國標修訂和立法提供依據
目前,我國在涉及飼料非安全性方面的基礎性研究投入少,主要為確定檢測方法和允許量,這對于控制飼料中現有的或潛在的非安全因素顯然是不夠的。而在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的研究上面,投入的力度就更加小了。
3、飼料和原料檢測中應注意的問題
對于飼料和原料到底該測試哪些指標,很多人都存在困惑。筆者認為,通常情況下,不必測試維生素、微量元素(鋅,鐵等)和氨基酸等的含量。與其它營養成分相比,這些成分的分析成本高,分析結果又不精確,最好把重點放在常規營養成分監控上。同時,也要嚴格把好飼料和原料的衛生狀況監督。
3.1對原材料的檢測
對原材料的檢測主要是衛生程度檢測和常規營養成分檢測,營養成分中建議檢測項目見表1。對于新設計的配方生產的飼料最好檢測原材料的全部營養成分。對于衛生條件不合格的原料,如重金屬和黃曲霉超標的情況,嚴禁繼續使用配制飼料。測定常規營養成分和非常規營養成分有助于調整配方中原材料的實際比例,保證飼料中營養成分的合理均衡。對于飼料原料的建議檢測頻率如表2。
表1飼料原料建議監測營養成分
飼料原料種類 |
抽檢頻率 |
谷物 |
水分、粗蛋白、賴氨酸(僅限于高賴氨酸玉米) |
豆粕 |
水分、粗蛋白 |
大豆 |
水分、粗蛋白、尿酶 |
干乳清 |
水分、粗蛋白、灰分、鹽分 |
表2飼料原料建議監測頻率
飼料原料種類 |
抽檢頻率 |
農戶生產的谷物或大豆 |
購買后監測一次,庫存后每三個月監測一次 |
購入的原料(豆粕、谷物、乳清等) |
每批監測一次,量多著每三車監測一次 |
3.2對成品飼料的檢測
對成品飼料的檢測同樣是衛生程度檢測和常規營養成分檢測,建議每一批次飼料都要進行檢測。在飼料變更配方或者出現嚴重異常的情況下,建議對全部營養素進行測定。
3.3飼料常規營養成分檢測中應注意的問題
3.3.1飼料樣品的粉碎和過篩:樣品的粉碎通常采用電動粉碎機,不同型號的粉碎機粉碎效果差距不大。分樣篩的孔徑一般為0. 45 mm(40目),孔徑過大不利于水分蒸發,孔徑過小、樣本過輕,不利于操作且使樣本易于被氧化。
3.3.2溫度控制范圍:溫度要求低的檢測項目,溫度控制范圍要求比較嚴格,否則飼料容易燃燒,如水分的測定要求105±2;溫度要求高的檢測項目,溫度控制范圍要求比較寬松,例如灰分的測定,550±20℃。
3.3.3滴定終點的判斷:涉及到滴定終點的檢測項目有鈣(GB/T6436-2002中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鈉絡合滴定法)和粗蛋白的測定,其滴定終點的確定主要是依賴指示劑顏色的變化。對于指示劑,多加或少加一滴通常無明顯影響,值得重視的是終點前多加或少加一滴滴定液的問題。
3.3.4磷標準曲線的繪制:在磷含量的測定中,需要繪制磷標準曲線,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次檢測都要重新繪制標準曲線,而是釩鉬酸銨顯色劑用完需再配制時,須重新繪制磷標準曲線。釩鉬酸銨顯色試劑應避光保存,如生成沉淀則不能使用。
4、結束語
隨著實驗動物種類的不斷擴充和實驗動物標準化進程的推進,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的標準化也勢在必行。盡管國內有些省份和地區已經開始了實驗動物飼料標準化的工作,但是從監督檢查的結果來看,境況并不樂觀。凸顯實驗動物配合飼料標準化任務的緊迫性和艱巨性。
飼料顆粒機生產的顆粒飼料可以滿足養殖戶門的需求。
目前對于實驗動物配合飼料衛生狀況的監督主要集中為黃曲霉素和飼料菌落數的測定上,從文獻報道數據和本省監督檢驗的結果來看,基本上都能做到不超標。
從文獻報道和本省監督檢驗結果來看,營養成分的配比還存在較大問題。暫且不談非常規營養成分的含量,就連常規營養成分中的主要營養指標合格率都很低,主要表現為營養成分的過高或過低,例如兔配合飼料一維持飼料要求粗蛋白含量為14%,有些廠家為了方便提高到20%以上,這樣即不違反最低原則,又可以用來作為兔的生長、繁殖飼料,甚至與豚鼠飼料通用,其實粗蛋白的含量過高對動物影響很大的,營養過剩導致動物過于肥胖,直接影響數據和實驗結果,而且還容易引發一些疾;其次是鈣、磷的含量和鈣、磷的比例問題,尤其是鈣、磷的比例問題很容易被忽視,所以在添加鈣、磷原料時要注意調整配比,最好預測原料或半成品中的鈣、磷含量。
實驗動物配合飼料標準化是實驗動物標準化的前提,在生物醫學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有必要也是必須要加快實驗動物飼料標準化的步伐。筆者認為,規范管理、優良的飼料配方和定期的監測是生產出標準化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的關鍵,所以,筆者建議相關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生產廠家能高度重視,盡快依照實驗動物和實驗動物配合飼料的相關要求進行廠房和設備的整改,完善各個環節的管理,調整飼料配方,盡早生產出標準化的實驗動物配合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