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秸稈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并隨著農作物單產的提高,秸稈產量也將隨之增加。在傳統農業階段,秸稈資源主要是不經任何處理直接用于肥料、燃料和飼料。而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能源、飼料結構等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的秸稈利用途徑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秸稈資源化技術呈現多元化發展。一方面,科技進步為秸稈利用開辟了新途徑和新方法;另一方面,農業主產區秸稈資源大量過剩問題日趨突出,農民就地焚燒秸稈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的
秸稈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完美解決農作物秸稈焚燒問題,而且還可以是老百姓增收。
(1)秸稈用作生活燃料
我國農村人口多,有70%的生活用能依靠生物質能,其中有50%是生物質秸稈。農作物秸稈作為一種傳統的能源在中國農村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主要用于燒水做飯、冬季取暖。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農作物秸稈作為一種生活燃料逐漸被人們所放棄。人們開始燃用清潔高效的商品能源,如液化氣、天然氣、沼氣等。因此,大量的農作物秸稈便被節省下來。因為,多年來沒有找到大規模的消耗秸稈的途徑,因此當前農作物秸稈沒有變成一種商品,于是大量的農作物秸稈便被農民剩余下來。
(2)秸稈還田利用
秸稈中含有N,P,K,Mg,Ca和S等元素是農作物生長必須的營養元素,因此秸稈也是豐富的肥料資源。秸稈作為有機肥直接還田,是行之有效的一項工作。目前,秸稈的主要還田方式有:秸稈整株還田、機械化粉碎還田、堆漚還田、秸稈覆蓋等。實踐證明,秸稈還田后,土壤中氮、磷、鉀養分都有所增加,尤其是速效鉀的增加最明顯,土壤活性及有機質也有一定的增加,對改善土壤結構有重要作用。但是秸稈降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的問題較多。一是農作物秸稈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三大部分組成,但是由于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特別是木質素難以被微生物分解。所以,秸稈直接還田后秸稈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轉化的周期較長,不能作為當季作物的肥源。二是秸稈還田數量、土壤水分、秸稈被粉碎的程度等影響秸稈還田的效果。三是受病蟲害危害的秸稈一般不能直接還田,特別是秸稈覆蓋為病蟲害提供了棲息和越冬場所,因此秸稈還田量雖然有所增加,但由于技術原因,并沒有被普及。
(3)秸稈用作飼料
我國應用秸稈做飼料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目前,農作物秸稈中當作牲畜飼料利用的占秸稈總量的20%左右。因為,秸稈是一種非常規的飼料,含有不易被家畜消化的纖維素、木質素,且含量較高,適口性差,牲畜采食量低。近幾年,秸稈氨化、青貯、無氧發酵等處理技術應用于秸稈飼料中增加了飼料的養分含量,采食量顯著增加,但秸稈用量受養殖規模的限制。從我國整體看來,養殖規模不大。因此秸稈用作飼料,并沒有顯著增加,農作物秸稈可以秸稈顆粒機、飼料顆粒機壓制成顆粒飼料,顆粒飼料是養殖戶們選擇飼料最佳的選擇。
(4)秸稈用作工業原料
秸稈作為重要的生產原料已廣泛的應用于造紙業、編制業,制板技術。近年來,又興起了秸稈制炭技術,將秸稈擠壓成型,然后炭化制成木炭,含炭量高達50%~84.5%,發熱量可達20934~32611kj/kg。利用農作物秸稈等纖維素廢料為原料,采取生物技術手段發酵生產乙醇、糠醛、苯酚、工業酶制劑、纖維素酶制劑等,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已有深入研究和一定的生產規模,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相對落后。秸稈生產全降解快餐盒。利用稻麥草漿做的快餐盒各項指標良好,價格低廉,而且生產過程中無毒、無污染,原料來源廣泛。被扔后能很快降解,能增加土壤肥力,不構成環境威脅;焚燒時也無毒氣放出,不會構成威脅大氣質量,頗受環保部門歡迎。雖然秸稈作為工業原料,利用的途徑較多,但從目前來看,技術上仍存在一定的問題,購買技術費用的費用較高,且市場的開辟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用量有限,只有2.7%,沒有形成規模化利用。
(5)秸稈用于發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秸稈發電是最有前途的利用方式。在國外秸稈發電技術已成熟,且具規模。近幾年來,秸稈發電廠在我國各地興建,已有幾家開始運營,其中一個小型秸稈發電廠年消耗秸稈就達20萬噸以上,可見秸稈發電廠消耗秸稈量巨大,是解決秸稈浪費的有效途徑,并為農民增加了經濟收入。且秸稈發電能夠解決我國能源壓力,滿足環保要求,屬于綠色能源。
農作物秸稈的用途多種多樣,除了發電之外,其他用途都不具備規模,用量較少。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秸稈的價值會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