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秸稈還田
1.1秸稈還田方式。秸稈還田有多種方式,傳統的堆漚發酵還田、農牧結合下的過腹還田、秸稈直接還田,當前生產主要是秸稈直接還田。直接還田也有粉碎翻耕還田、整株翻耕還田、粉碎免耕還田、整株免耕還田幾種形式,農作物秸稈可以可以經過
秸稈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壓制成生物質成型顆粒燃料或者成型飼料,這樣也可以做到秸稈的綜合利用,而且還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1.2玉米秸稈還田技術要點
1.2.1保證小麥出苗時土壤墑情。在小麥收獲前,如天氣干旱無雨、土壤墑情不足,可于收獲前10 d左右灌水1次,為小麥出苗造墑,同時也有利于秸稈翻后腐爛。
1.2.2適時收獲,及時翻埋。在玉米籽粒達到蠟熟后期,基本成熟,不影響產量的情況下,及早收獲,盡量使玉米保持青綠時進行翻埋,以保持秸稈的水分和養分,加速秸稈入土后的腐爛速度。
1.2.3注意秸稈倒向。把玉米穗收獲后,要按照拖拉機耕翻時的前進方向將秸稈軋倒或踩倒,切勿將植株拔出或與拖拉機前進方向垂直或相反,不然會出現秸稈壅堵,翻埋不嚴,不能播種。
1.2.4使用圓盤式播種機播種。小麥播種時必須使用圓盤式播種機,不能使用樓鏵式播種機,否則會將秸稈豁出,出現壅堵,使小麥種子不能入土,造成缺苗斷壟。
1.2.5必須播后鎮壓。小麥播種后,因大量秸稈入土造成土壤架空不實,所以必須用V型鎮壓器進行鎮壓,否則小麥出苗不齊。
1.2.6配套機具。用東方紅70、上海50、鐵牛55或泰山25等大中型拖拉機耕翻,將玉米秸稈整株翻壓在土壤內,耕深20~25 cm(覆土10~15 cm),同時帶合墑器覆土耙平。
1.3秸稈還田效果
1.3.1增加土壤有機質。在作物秸稈不還田情況下耕種10年,由于施用化肥和根茬還田的作用,有機質含量增加到了1.12%,但不及秸稈還田3年的土壤有機質水平(1.23%)。在秸稈連續還田7年后有機質更是達到了1.45%的高水平。這表明長期進行作物秸稈還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高于不還田和還田年限短的地塊,土壤有機質年平均增加0.07%。
1.3.2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試驗證明,秸稈還田后在腐解過程中都是在有水分的參與下進行的,對土壤水分的消耗決定于秸稈腐解所處階段及其分解強度。但秸稈還田后對土壤水分的影響總體是有利的。秸稈分解前期到冬小麥拔節期(4月10日左右)基本上表現出秸;秸稈未還田的地塊含水量高于還田處理,此時因為秸稈正處于分解的旺盛階段,水分消耗較大。當小麥進入抽穗開花期后,秸稈中有機物腐解之后便進入緩慢分解的中后期,此時由于其分解速度大大減慢,土壤水分消耗也隨之減少。秸稈還田的土壤含水量高于不還田處理。
1.3.3對土壤容重影響。長期實行秸稈還田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從而降低土壤容重。即使是免耕還田也不會明顯增加土壤容重,但在一些土質粘重、長期沒有秸稈還田、土壤結構較差的地區,初次實行免耕還田,土壤容重會比較高。
1.3.4秸稈還田對小麥出苗的影響。通過田間調查發現,無論是粉碎還田還是整株還田,在大功率還田機械或小四輪拖拉機帶單鏵犁耕翻下,玉米秸稈的80%以上都埋在土層5 cm以下,而小麥播種深度不超過5 cm,播種時土壤墑情充足,能滿足小麥出苗時的需要,播種后鎮壓的土壤,不會影響到冬小麥出苗率。但免耕條件下,同等播種量,出苗率較低。為了確保小麥出苗,應適當加大下籽量。
1.3.5玉米秸稈還田對小麥產量的影響。從表l看出,秸稈還田和未還田的對照比,產量構成的三要素中只是畝穗數略有減少,穗粒數和千粒重均增加,從而產量增加9.6 kg/畝以上。
2、保護性耕作技術
2.1選地和前薦處理。①傳統耕作方式下的多數麥田部適合開展小麥的保護性耕作,但是在較粘重的幣壤和粘上地應配合深松、旋耕等措施:較貧瘠的薄沙地應經過上壤的培肥,才能更好地滿足小麥生長過程對生態條件的要求。②地容地貌要求:宏觀及微觀的平整度好,能夠達到通過機械的的仿形實現播種深度一致的要求;有良好的灌排水條件。③有嚴重的麥類病蟲害發生歷史和營養元素缺乏癥的地塊,應該經過一定周期(3~5年)的輪作或相應的措施徹底解決才能符合要求。前茬作物以豆類、瓜菜和玉米,以及非麥類的禾谷類作物為好。
2.2造墑。京郊地區降水土耍集中在7、8月份,小麥播種適期為9月25口-10月5 R,此時常是土壤墑情不足,應該在小麥播前造墑,指標是土壤耕層含水量為18%~20%,相當于土壤田間持水量的60% - 80%。粘上地提前造墑,沙土地晚造墑。根據土壤耕層含水量與指標要求差值決定灌水量,-般情況應該噴灌6-8h。
2.3播種。播期的確定、品種的選用、種子處理和基本苗的確定和常規栽培相同。保護性耕作選擇適宜的免耕播種機,播種時嬰把機器調平調正,掌握好播種深度,以3-4 cm為宜。適當增加播種量(增加正常播量的10%),保證播種質量,防止缺苗斷壟,播后一定要鎮壓。
2.4肥水運籌
2.4.1底肥、追肥分配比例。據前人研究和多年實踐的結果,京郊冬小麥所需磷肥、鉀肥一次底施。生產實踐中按4:6或5:5的比例分配氮肥的底施量與追施量是比較臺理的。
2.4.2冬前、冬后用肥分配。冬前山于秸桿的分解,田間的實際耗氯量遠大丁_小麥生長需氯量。盡管有較多的氮肥用于底施,田間仍有可能發生點片黃苗現象,應當隨澆茁水補施氮肥。而存免耕的情況下,為了充分發揮冬春上壤凍融的疏松作用,提高米春地表溫度,促進返青。防止因脫肥提前澆返青水降低地溫,提倡凍水帶肥,對于冬前群體不址的地塊尤其必要。冬前追肥一般占追肥總量的10%- 20%。冬后氣溫回升快,氮肥和其他肥效易爆發,容易引起葉片大、組織松軟、起身后徒長,引起群體過大。因此,返青到起身前群體基礎好的麥閉以不澆水施肥為宜。進入拔節期,分蘗兩極分化力加快,柿株生長量加大,應該滿足肥料需要。在基部第1節問基本定長后,也是京郊小麥爭取穗數和粒教的-鍵時劃,應該將追施的氮肥的60%~70%施在拔節期。余下的部分應施于小麥挑旗至灌漿期,以保證籽粒飽滿和品質的提高。小麥進入灌漿期,結合防治蚜蟲進行葉而噴施追肥。
2.5植物保護。加強病蟲防治和常規相同。
2.6防倒。以春二葉長度超過14cm為指標,達到指標的局部麥田,在第1節問伸長前及時噴施生長調節劑(多效唑、矮壯素等)。小麥的保護性耕作對小麥防倒有利。
2.7保種和收獲。保護性耕作有利于實現小麥大穗大粒,適于做留種田。在小麥進入蠟熟期,按留種質量要求去雜去劣,進行保種。進入完熟期.開機收割。在干凈的泥土場院或水泥場上攤3~4cm厚晾曬,并清選達到安全貯存含水標準(13%)和凈度標準后,包裝如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