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垃圾分類減量聯席辦昨天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2300余個小區、247個機關、396個學校、67個公園、914家企事業單位、349家菜場實行了垃圾分類,垃圾分類覆蓋120萬戶居民,全市人均生活垃圾末端處理量控制在0.74公斤/日以下。
但在實際分類中,依舊存在參與分類持續性差、分類準確度低等問題。記者獲悉,不少正在進行垃圾分類試點的居民小區和企事業單位積極探索,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分類模式。
居民小區“以袋找人”
在很多試點垃圾分類的居民小區,有一個“二次分揀”的崗位,以幫助居民糾正錯誤分類。但浦東新區申港街道臨港家園等居委會提出用“垃圾桶袋編號”的方式,對源頭分類進行監督和獎勵。所謂編號環保,是指居委會在垃圾袋上編上與住戶對應的號碼后,每月固定發放;物業工作人員對每個樓棟的垃圾桶進行編號,每月收集記錄投放情況;垃圾分類志愿者則根據垃圾桶袋的編號,找出那些分類不太合格的住戶,有針對性地進行上門指導。
松江區方松街道的試點小區也用了類似的方法:每戶居民每月能收到30個土黃色的“廚余垃圾”袋、30個黑色的“其他垃圾袋”,袋子上既有形象的分類說明,也有與每戶居民對應的代碼。這樣,小區內的志愿者能“以袋找人”,對那些“不分類”或“分錯類”的居民家庭有針對性地開展指導。
企業單位“具體分類”
企事業單位是繼居民小區后,上海擴大垃圾分類范圍的重要對象。但與居民家庭相比,企事業單位產生的垃圾數量大、種類多,涉及的人員也多。怎么分?松江區臺積電(中國)有限公司的經驗是:分類要具體。
分類細了,收集的方式就能一一對應。例如,針對發罩、口罩、手套等可回收垃圾主要在無塵室中使用,企業就在無塵室出入口擺放對應的分類垃圾桶;辦公區域會產生紙板、金屬等垃圾,就取消個人座位旁的普通垃圾桶,改為在每個樓層指定區域擺放分類垃圾桶,由專職人員定時定點收集;在餐廳區域,設置廚余垃圾、非廚余可回收垃圾、非廚余不可回收垃圾等分類垃圾桶。
多元渠道“變廢為寶”
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知道了廢棄電子產品、廢舊衣物等垃圾是潛在的“寶貝”,可以循環利用。市商務委表示,今年將建立開放的回收網絡,拓展多元化的回收渠道,避免“寶貝”被放錯地方。
首先,“綠色星期六資源回收日”是送上門的回收機會。利用星期六的時間,相關部門和環保企業將在居民小區現場接受飲料包裝紙、有毒有害物品、電子廢棄物的交投。
其次,全市305個東方信息苑等社區文化場所將分期分批設立自助回收箱,推廣小型電子廢棄物等廢舊商品的自助交投。此外,各種商業網點也將加入變廢為寶的隊伍。
最后,這些城市廢棄物的“寶貝”也有富通
顆粒機的用武之地,你看這些城市廢棄物經過富通顆粒機的“修理”變成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的生物質燃料顆粒可以代替煤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