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國家環?偩趾娃r業部等六部局聯合下發了“關于發布《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的通知》”,要求到2002年,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等重要城市的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60%,2005年,各省、自治區的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目前禁燒工作現狀如何呢?我認為不容樂觀。筆者在河南、河北等省跨區作業時.見到他們的禁燒工作無論是行政措施還是政策措施都是走在前列的+但到處仍見到焚燒的痕跡,在一些沒有開展禁燒工作的地方就更不用說了。
秸稈焚燒屢禁不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對焚燒秸稈帶來的污染環境,影響交通,火災頻發等危害,重視程度不夠。秸稈焚燒時火花沖天,火借風勢,真叫人戰心驚,不親臨現場無論如何是體會不到那種感覺的!一旦發生火災,群眾損失慘重。僅2000年,我在兩個收割點幫助搶救過火災,眼見一農戶剛收好的小麥還沒來得及裝袋便被大火吞噬;二是宣傳力度不夠。農民還遠沒有認識到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這個大產業的意義、重要性和效益。應該讓農民知道,焚燒秸稈浪費了資源,秸稈可用來生產飼料、造紙、建材等,這將是農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徑,何樂而不為呢?三是農民缺乏秸稈綜合利用的知識,技術和手段。只有圖省事,一燒了之。我們在機收作業時也向農民宣傳過秸稈焚燒的危害,但農民說的很直接,也顯出一臉的無奈:“你們說的這些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們沒辦法處理這些高茬,就這樣留在地里,不好耕地不說,關鍵是不好安苗。”是的,農民用收割機搶收糧食,圖的是快,搶季節,搶農時,但秸稈留在地里沒辦法快速處理,再讓農民拿鐮刀去割一遍,勞神費力不說,也很不現實。作為農機人,我很能體諒農民的難處,我們也應該捕捉農民無奈話語里的巨大商機。
秸稈禁燒工作,我認為實質是要引導、幫助農民搞好秸稈綜合利用,單一的用行政命令禁止,肯定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秸稈禁燒,又勢在必行。怎樣才能做到在“三夏”大忙季節象河北省的欒城、鹿泉等縣一樣,不燒一把火,不冒一股煙。我有三點建議:一是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層層簽訂責任狀,為禁燒工作提供組織保障;二是中央、省、地、縣等各級財政要整體聯動,多方籌集資金,用于購置秸稈還田機械補貼和作業補貼,為禁燒提供財力保障;三是要大力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盡快實現聯合收割機帶粉碎裝置作業,搞好農機與農藝的有機結合,為禁燒提供技術保障。三管齊下,秸稈禁燒是可以實現的。
農作物秸稈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資源,如果可以其中回收經
秸稈粉碎機粉碎然后再經過
秸稈壓塊機、
秸稈顆粒機、飼料顆粒機壓制成生物質燃料飼料供燃燒和牲畜食用不是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么,而且,如果拿到外面銷售老百姓也可以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