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能源是“能源”、“環保”與“農業”高度融合的一種可再生能源,具有碳平衡、低硫等優點,已成為“低碳”時代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也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更加迫切、也更有條件發展生物質能源。江蘇省作為我國能源消費大省,2009年能源自給率僅為l1%左右,能源短缺現象十分嚴重,已被列為《可再生能源法》在全國試點的4個省份之一,也是全國唯一以發展生物質能源為主的省份。而在各類生物質能源中,江蘇省秸稈資源量位居全國各省前列,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農作物秸稈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已成為江蘇省生物質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
長期以來,農作物秸稈作為農業生產廢棄物,除一部分用作農村生活燃料和畜禽飼料,其它大部分直接在田間焚燒,不僅引起夏秋兩季城鄉空氣污染,而且造成秸稈生物質能源的浪費。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不僅可以變廢為寶、緩解能源短缺矛盾,而且可以減少秸稈焚燒和煤炭發電產生的環境問題。因此,研究江蘇農作物秸稈生物質能源化潛力和分布,對合理規劃秸稈生物質能源產業,促進江蘇生物質能源產業健康發展,保護城鄉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農作物秸稈也可以經過秸稈顆粒機、秸稈壓塊機壓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飼料,這樣也做到了秸稈的綜合利用。
目前,關于秸稈類生物質能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秸稈資源量的估算方面,如畢于運,丁文斌、王雅鵬,劉剛、沈鐳,王亞靜等人都對中國秸稈資源量進行了估算,由于研究的地域范圍、估算方法與選取系數略有不同,估算結果存在一定差異。這些研究也涉及到秸稈資源的可收集量、能源化利用潛力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內容。但總體來說,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全國層面,對省域范圍內的研究較少,而且具體研究江蘇省秸稈資源能源化利用潛力和地域分布的文獻更少。因此本文擬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合理估算江蘇省各市秸稈資源量、可利用量、能源化潛力,分析江蘇省秸稈生物質能源的變化趨勢及其地域分布,試圖為江蘇省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物質能源提供參考依據。
二、農作物秸稈資源量與能源化潛力的估算方法
一般來說,農作物秸稈資源很分散,并且隨自然條件、生產布局的變化而變化,難以準確地計量出
來,目前只能用估算的方法進行測度。對秸稈資源量的估算方法有三種:一是草谷比法;二是副產品比重法;三經濟系數法。草谷比是指農作物地上莖稈產量與農作物主產品產量(又稱經濟產量)之比,是評價農作物產出效率的重要指標;副產品比重法主要針對部分農作物副產品(如稻殼、花生殼等)產量的估計,可根據副產品占農作物經濟產量的比重來計算;農作物的經濟系數是農作物經濟產量與總生物量的比值,又稱收獲指數。目前,草谷比法是估算農作物秸稈產量的主要方法,計算公式如式(1):
式(l)中:A表示秸稈資源量;A,表示第i種作物經濟產量;d表示第f種農作物草谷比。本文主要采用草谷比法估算江蘇省農作物秸稈資源量。
一般來說,不同農作物秸稈資源所含生物質能源量不同,必須按照不同類型作物秸稈資源可轉化成生物質能源量的標準進行折算,方能測度出秸稈資源的能源化潛力。具體計算公式如式(2):
式(2)中,B表示秸稈生物質能源量;ci表示第f種作物秸稈每單位可轉化為生物質能源的折算系數;A;、d的含義同式(1)。考慮到農作物秸稈具有多用途性,每種農作物秸稈不可能全部用于能源開發,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稈資源。目前江蘇省每年有30%左右的秸稈被廢棄或在田間直接焚燒掉,24%用于禽畜飼料,2.3%用于造紙,剩余的部分被用作農戶的生活燃料。因此至少50%的秸稈資源可以進行能源化利用。本文按照50%的比例把秸稈資源量折算成可能源化利用量。
三、江蘇省農作物秸稈資源量與能源化潛力估算
江蘇省是農業大省,也是秸稈大省。農作物秸稈主要包括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大麥、玉米、大豆、蠶豌豆、薯類)秸稈、油料作物(花生、油菜籽、芝麻)秸稈、棉稈、麻類秸稈和糖料作物(主要為甘蔗)秸稈。根據秸稈資源量和能源化潛力的估算方法,對江蘇省2009年的秸稈資源量和折標能源量(能源化潛力)進行估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知,2009年江蘇省秸稈資源總量約為3779.64萬噸,其中糧食作物秸稈資源為3468.01萬噸,占總量的91.8%;棉花秸稈110.82萬噸,占秸稈總量3%;油料作物秸稈210.83萬噸,占秸稈總量的6%。糖料作物和麻類秸稈分別僅有2.63萬噸、0.48萬噸。從秸稈資源類型來看,小麥、稻谷、玉米為我省農作物秸稈資源的主要來源,分別為998.21、1771.9和202.95萬噸,占秸稈總量的36%、42%和6%,僅這三種秸稈就占全省秸稈資源總量的84%(圖1)。
按50%的農作物秸稈可以能源化利用計算,2009年江蘇省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稈資源共有1889.82萬噸,能取代標準煤896.53萬噸,是2009年江蘇農業能源消耗量的2.7倍,占全省一次能源生產量的36%。如果把可能源化的秸稈資源充分利用,不僅可以滿足農村能源消費,優化農村能源結構,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工業發展所需的能源缺口。由此可見,發展農作物秸稈生物質能源對于能源自給率嚴重不足的江蘇省具有重要意義。
四、江蘇省秸稈資源量與能源化潛力的變化趨勢
秸稈資源量與能源化潛力在年際間的變化幅度和變化趨勢,將會直接影響到秸稈資源的開發利用價值。因此本文利用1995-2010年《江蘇省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進一步估算了1994-2009年江蘇省秸稈資源量和折標能源量,如圖2。
從圖2可以看出,江蘇省各年份主要農作物總產量均保持在3100-3800萬噸之間,秸稈資源量主要受農作物產量影響,二者波動水平基本相當。近十五年來江蘇省秸稈資源總量波動不大,除1997、1999年和2003年以外,其它各年份秸稈資源量基本保持在3500-4000萬噸之間,折標能源量在850-1000萬噸標準煤之間。秸稈資源量與能源化潛力在年際間波動較小,基本趨于穩定狀態,為江蘇省合理開發利用秸稈生物質能源創造了條件。
五、江蘇省農作物秸稈資源量與能源化潛力的區域分布
秸稈資源的地域分布相對集中,還是相對分散,直接關系到秸稈資源的開發利用價值與效率。因此,按照秸稈資源量與能源化潛力的估算方法,根據江蘇省各市2010年統計年鑒有關農作物產量數據,對13個市的農作物秸稈資源量和折標能源量進行了估算,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江蘇省秸稈資源分布格局主要受農作物分布的影響,呈現由北向南逐漸遞減的階梯式分布。秸稈資源主要集中在蘇北和蘇中,蘇北秸稈資源量為2563.57萬噸,蘇中為1091.68萬噸,分別占全省秸稈資源總量的60%和26%。蘇南秸稈資源量較少,只有607.86噸,占全省秸稈資源量的14%。以市為單位來看,蘇北的鹽城擁有秸稈資源量最多,為800.72萬噸,占江蘇秸稈資源總量的18.8%,折合標準煤193.26萬噸,占江蘇秸稈資源能源化潛力的19.9%;其次是徐州、淮安、南通和宿遷,這四個市擁有的秸稈資源量基本處在400-550萬噸之間,分別占江蘇秸稈資源量的12.5%、11.6%、10.2%和9.4%,占江蘇秸稈資源能源化潛力的13.2%、12.0%、10.9%和5.8%;蘇南五市的秸稈資源量相對較小,均在150萬噸以下,其中無錫市的秸稈資源量最少,僅為85.63萬噸。各市秸稈資源的地域分布見圖3。由此可以知道,江蘇省農作物秸稈資源量分布相對集中,為開發秸稈資源的能源化潛力創造了條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蘇秸稈資源豐富,2009年農作物秸稈資源總量達到3779.64萬噸,可進行能源化利用的秸稈約為1889.82萬噸,折合標準煤896.53萬噸,是當年江蘇農業能源消耗量的2.7倍,占江蘇省一次能源生產量的36%,具有很好的開發潛力。從1994-2009年秸稈資源量和能源化潛力的變化趨勢來看,秸稈資源量與能源化潛力在年際間波動較小,基本趨于穩定狀態,有利于江蘇省秸稈生物質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從秸稈資源的地域分布來看,江蘇省的秸稈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蘇北,占江蘇省秸稈資源量的60%,占秸稈資源能源化潛力的58.9%;而蘇中、蘇南相對較少。以更小的地域范圍地級市為單位來看,鹽城市擁有秸稈資源量最多,為800.72萬噸,占江蘇秸稈資源總量的18.8%,折合標準煤193.26萬噸,占江蘇秸稈資源能源化潛力的19.9%;其次是徐州、淮安和南通,這三個市擁有的秸稈資源量基本處在400-550萬噸之間,分別占江蘇秸稈資源量的12.5%、11.6%、和10.2%,占江蘇秸稈資源能源化潛力的13.2%、12.0%和10.9%。秸稈資源的相對集中分布,為秸稈生物質能源低成本、高效率開發利用創造了條件。
因此,建議江蘇省政府有關部門,一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農作物秸稈生物質能源產業,優先選擇秸稈資源豐富、能源化潛力最大的鹽城市作為開發重點,然后逐步有序推進,防止盲目開發而引起的資源爭奪、資源緊張問題。二要運用靈活的財稅補貼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能源開發企業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真正把秸稈資源變成現實可以利用的能源。三要重視秸稈生物質能源產業的外部性,盡快出臺與碳排放相關的管理辦法,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探索碳排放交易,結合低碳試點工作,開展碳排放試點,逐步建立談交易制度和監管體系,為農作物秸稈資源能源化利用創造條件。